第56章 御史巡边,整饬边防!

江山倾覆!

社稷沦丧!

朱见深这句话,说的太严重了些。

以致于李贤都不得不起身欲要跪地请罪。

好在太子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他。

“元辅这是做什么?”

朱见深笑道:“奏对便奏对,何须如此?”

李贤听后心中稍安,这才坐回原位。

“殿下所言并非没有道理。”

“臣请御史,前往宣府、大同整饬边防。”

御史巡边,整饬边防,这是大明朝的老规矩了。

大明如今正式的九边军镇防卫体制尚未形成,那得等到弘治年间。

但是现在大大小小的关隘,确实不少。

东西方向从辽东到延绥,南北方向自宣府到居庸关,各处备战的大小关隘,足有五十余处。

没办法,朱土木一场求学之旅,成功改变了大明对外的战略部署,由主动转为被动,之后都只能龟缩在长城防线里面被动挨打。

而这种被动防御体系之下,都察院就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起来,太祖朱元璋设立都察院最开始的用意,便是用御史监察天下不法之事,再以锦衣卫监视百官,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监察体系。

可随着文臣缙绅窃取权柄把持朝政,都察院里面的这些御史言官渐渐把目光放在了大明皇帝身上,讪君卖直、沽名卖直之徒层出不穷,反倒是成了文臣缙绅限制皇权的一柄利器!

想到这里,朱见深就看向李贤,顺着他这话提出了质疑。

“以往御史巡边,元辅先前也说了,效果不怎么好。”

“同流合污的,那就是出巡捞银子;性情刚硬的,翻出了些陈年积弊,但是更多的,则是与镇守边将发生摩擦,闹出一桩桩公案的。”

此话一出,李贤脸色就更是不好看了。

这位太子殿下对朝堂政局的了解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试问,哪个久居深宫的太子,对边事还能如此了解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这位太子爷早就在暗中观察朝政,积攒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治政经验。

“御史巡边,本是为了整饬防卫,若是如此下去,只怕会激发矛盾,文臣缙绅一直都有打压军方的心思,故意挑刺者也不在少数,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打压军方,这是文臣缙绅的一贯做法。

比如杨能一事,就可见端倪。

这并不难理解,文臣缙绅好不容易等到机会,窃取朝政大权,眼瞅着武勋日益没落,他们自然不会再给其崛起的机会,抓住机会落井下石才是硬道理。

而御史巡边,协同守备,说白了就是去边镇挑刺的,翻出一些陈年积弊,便能废掉一个总兵边将。

现在还不是大明后期,武臣见了文臣要行礼的地步,如今的武将,尤其是边将,还未褪去国朝初年、永乐盛世的骄矜。

那帮镇守边陲的总兵边将,自己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又岂会甘心被人拿捏,任人鱼肉?

御史是过江龙,边将是地头蛇,一方想要维持安稳,一方想要有所作为,两者相斗之下,自然会产生矛盾。

这也是以往御史巡边效果太差的真正原因。

李贤思忖片刻,然后给出了回答。

“殿下明鉴,近年来边境还算安稳,致使边将懈怠不堪,欺上瞒下,克扣粮饷,更是常有之事。”

“现在宣府闹出这等丑闻,朝廷派遣大批御史前往巡查,便是意在整饬不正之风,有所冲突也是正常。”

七千余将士打不过两百余胡虏?

你都丢人丢到朝廷面前了,难道朝廷还不能派遣御史巡边,过来彻查吗?

这一点,朱见深也没办法反驳。

要怪就只能怪宣府将士失去了警惕之心。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职权。”

李贤道:“御史虽代朝廷巡狩,却只有风闻奏事之权,各处边将骄横已久岂会甘心,若要解决此事,需派重臣,巡视各处,临机专断。”

听到这话,朱见深瞥了李贤一眼。

这老小子,现在还不忘给边将上眼药。

不过他这话说的也的确是实情。

大明卫所糜烂,不是一天两天了。

将佐贪腐,克扣粮饷,役使军士等等,都是层出不穷,甚至很是常见。

昔年太祖爷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征集和吸收了大量军队。

这些庞大的军队对于增强己方实力自然是有好处的,但军队的数量越多,军费开支也就越大,以致于朝廷赋税收入还远远不足以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英明神武的太祖爷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兵制,还曾放出豪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卫所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说白了,就是将大明战师全部分于卫所,给每个卫所都分配军用农田,每支军队约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日常工作就是种田,剩下百分之三十执行军事任务。

其实在大部分没有战争压力的内地卫所,士兵种田的比例更高,这样一来,士兵们就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不再需要朝廷拨款豢养。

而一旦战事发生,士兵们也可以迅速拿起武器冲上战场。

不过最坑人的是,这些军屯田地,同样需要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

本来军户屯田目的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结果逐渐变了味道,使得他们不得不为了沉重的赋税忙于劳作,与普通农户无异,发展到后面甚至更惨。

有些卫所军官为了谋利,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盘剥卫所军士,导致底层卫所士卒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到了大明中后期,各地卫所出现大量军士逃亡的现象。

养兵百万的英明之策,最后却成了战力尽失的罪魁祸首。

老朱开国时制定的很多制度,确实都很不错,可惜后世子孙却将其变了味道,甚至有的还成了攻讦政敌的有力武器。

“边将骄横,御史难以制衡,非重臣不可行。”

李贤自顾自地开口道:“朝廷正好可有借助此事,全面整饬各地边防!”

话说到这儿,李贤的目的也显露出来了。

把都察院的御史全部都撒出去整饬边防,朝堂之上也能安静不少。

“臣以为,当遴选一位重臣,授右都御史衔,出巡各地,整饬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