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政策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周兵 李雨梦 王敏
- 3737字
- 2024-12-04 17:57:44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1.1 研究背景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政策和措施,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当前大多数地区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发展与防治的相持阶段,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因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既是经济学的关键命题之一,也是当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缓行压力与环境资源压力并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能否平衡好环境规制、金融发展与企业投融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力量。没有制造业的支撑,强大的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虽大却不够强、虽全却不够优的问题愈发显著。过去,中国制造业曾依靠人口红利和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中竞争,但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美国技术封锁的加强,传统的技术发展模式受到冲击,人口红利减弱,贸易摩擦频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对制造业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制造业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背负着依赖传统技术和制度的惯性以及原材料和要素成本上行的双重压力。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制造业亟须在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提升自身竞争力;随着经济模式转向内需驱动,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制造业既要满足国内需求,也要增强国际市场的输出能力。因此,我国制造业现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任务。
促进制造业创新是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助推“碳达峰”与“碳中和”、夯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无论是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还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我国政府都对推行绿色制造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强调了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性。在环境约束和传统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现实情况下,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关键路径。绿色材料和绿色技术的革新,能够大幅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而环保技术的不断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废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整体水平。而企业所处的宏观政策环境对企业创新投入决策而言至关重要。
在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规制是影响制造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事实上,工业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若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不加以有效控制,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隐患。在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英国、南非等国家都曾因忽视工业污染问题,使得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结果来看,2016—2019年,工业源的废水、废气排放量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体现出我国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工业污染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一大重点,对工业污染的有效控制能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做出较大的贡献。
合理的环境规制是提升环境治理效率、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制是以改善环境为初衷的政策工具,是政府为预防、控制、减少或补救社会经济活动对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的总称。环境规制的环境与经济效应产生需要以技术创新作为媒介,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指导下,环境规制不断加强,企业在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下,正转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创新,以适应绿色发展的趋势。通常来说,有效的环境规制不仅能够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创新,帮助受环境规制影响的企业获得“创新补偿”,推动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刺激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然而,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也存在一定的抑制效应,工业污染治理的压力导致制造企业面临高额的合规成本,从而分散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资源。最终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创新补偿”,还取决于环境规制的适应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环境规制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应成为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而制定环境规制时关注的重点,以期实现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长期、稳定且可持续地促进。如果政府能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深入挖掘和扩大其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则有助于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要求企业有持续且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因此金融发展是推动制造业创新投入的另一项重要因素。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关重要,完善和高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为制造业创新提供长期、稳定且成本可控的资金,满足制造业企业数额较大、周期较长的资金需求。然而,制造企业进行风险较高的创新活动时,与天然规避风险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一定冲突,若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则可能加剧企业研发资本配置不足、产融结合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是推动制造业加大创新投入、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渠道。
进一步,对于制造企业,环境规制与金融发展水平对其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与阻碍作用相互交织。一方面,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环境规制又迫使企业增加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上的费用或投资。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也需要在其他的产品和技术上进行投资,因此环境规制虽然可以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但同时也在企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挤占一部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进而对企业的整体创新投入水平造成一定的阻碍。此时,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减缓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创新的阻碍。在这一系列复杂的作用下,环境规制、金融发展水平究竟如何相互影响与制约,通过何种途径产生作用,最终会对制造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学术界不乏有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但对特定区域的研究还有待丰富。我国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环境规制、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在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标杆性、示范性作用。长江经济带以水为载体和纽带,连结上中下游、东中西部、左右两岸、干支流,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流域的典型特征,但长江沿岸地区多年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化扩张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与依据。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方向之一就是要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如此既能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带动作用,又能满足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要求,保护好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实现这一目标,制造企业创新环境的构建和优化尤为重要。然而,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创新投入水平存在差异,整体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创新环境仍有待优化。为此,在环境规制强度、金融发展水平双重约束下寻找突破口,有效刺激长江将经济带制造企业创新投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现实问题,提出以下主要研究问题:
(1)如何科学地量化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规制与金融发展水平?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其他经济圈相比,在这几个方面有何差异?
(2)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的时空演变情况如何?宏观层面上环境规制是否会影响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这种影响是否具有空间效应?
(3)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是否会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其他两个经济圈相比有怎样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企业,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4)金融发展水平在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投入的相关关系中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何种途径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