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和信用

知识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稳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到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从探索和累积经验的稳慎阶段步入了制度设计与行动的有序推进新阶段。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加本币使用,解决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货币错配难题,降低储备资产风险,是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是世界对人民币认可程度提高的需要,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多极化调整的需要。

2022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肯定了中国贸易和金融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达到2.29%,是全球第六大储备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2024年3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4.7%。人民币坐稳了全球主要储备和支付货币的位置。

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有序推进阶段。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顶层设计和市场驱动。

第一,顶层设计:确保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人民币的着力点应放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放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人民币在推进新发展格局方面扮演着货币定价和媒介的作用。为了引导、促进人民币参与国际大循环,人民币需要提供全球安全资产,发挥人民币的避险功能,降低人民币应对外部不利冲击时的波动。高质量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发展将提供市场底层的安全资产。

第二,市场驱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需要有稳定的币值、便捷广泛的国际交易清算网络和自由兑换的制度安排,以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些货币的职能。支撑国际货币本质属性的是每单位货币衡量的财富价值以及这种财富价值在全球的自由配置。稳定的币值、便捷的全球交易网络、对人民币定价的商品与资产需求增加、稳健的汇率风险管理是提升市场驱动力的四大基础。

人民币坐稳了全球第五大储备和支付货币的位置,让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货币国际化并没有理论定义,也没有官方界定。根据2018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版)的定义,如果一种货币能够在跨境交易中发挥价值储藏、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三项功能,该货币就具备了国际货币功能。在现实中,货币国际化更体现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述为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伴随使用和持有程度的提高,这一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随之提高。

美元作为主权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从具体职能看,美元是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主要储备货币。欧元是继美元后的第二大国际货币,得益于欧洲统一大市场。

国际货币各职能的形成通常是从贸易支付起步的,逐渐扩展至投资领域,再延伸至融资功能,最后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一系列条件,一国经济规模、中央银行公信力、货币内在价值稳定性、货币可兑换性、深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决定货币的国际地位。

思考题:

1.人民币在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发挥着什么职能?

2.在未来,我国应如何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