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双一流”建设背景概述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党领导并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国内工农运动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潮流高涨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发现真理、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针创办了高等学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战广阔的农村,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这个时期向苏联学习,实行苏维埃教育,确立了“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制定了“实行抗战的教育方针,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力发展工农群众的教育”的教育方针。事实证明,抗日战争确立的教育方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坚持教育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设服务的理念,并确立了“教育要向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正规化方向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全国高校随之展开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大事。中共中央决定将高等教育管理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从而调动地方开办大学的积极性。1958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的意见》,指出:除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旧由中央教育部或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外,其他的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在1992年举行的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中,国家教委指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高等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统一起来”,“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中共中央开始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发力高等教育,一方面,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规模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重点大学项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我国于1995年启动了“211工程”,1999年启动了“985工程”,这两项教育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提高我国一大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而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211工程”建设高校具体名单如表1-1所示。

表1-1 我国“211工程”建设高校名单

“985工程”是我国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将该改革工程命名为“985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具体名单如表1-2所示。

表1-2 我国“985工程”建设高校名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并作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重大战略决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85工程”高校承担了我国绝大多数关乎国家发展和需要重点攻关的科研项目。清华大学的通信工程、北京科技大学的矿业工程、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仪器科学、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等学科建设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点建设工作,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承担了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重点建设工作也存在已是重点的高等院校身份固化、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学科建设重复交叉等问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深度改革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为认真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系统设计,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需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式进入“双一流”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