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第三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指21世纪初至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前。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该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为“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庆祝中国农业史上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自此,在我国延续了2 0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这不仅使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而且使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得到加快。

除取消农业税外,我国政府还连续出台120多项惠农政策,形成了支农、强农、惠农的良好局面。这些惠农政策包括公益建设、福利提升、保障兜底、保险呵护和培育发展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公益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政府部门不断增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通过创新村级“一事一议”制度来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第二,福利提升方面。我国农民的福利由集体化时期的生存型福利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生活型福利转变为权利型福利。从生存到权利,农民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福利供给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第三,保障兜底方面。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曾经一度严重失衡。制度设计上的长期忽视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2007年,全国农村地区开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建设任务重。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第四,保险呵护方面。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和农业保险建设等。农村地区既在老龄化速度方面快于城市地区,又在老龄化人口方面多于城市地区,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第五,培育发展方面。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因此我们要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要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定期对农民,尤其是农业经营带头人和生产大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升农业发展的软实力。可以说,21世纪以来,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政策体系尚不健全,因此政策作用未能完全发挥,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和国家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于2020年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可以说,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补齐了发展的短板;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拓展了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战略方针可以概括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