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 唐建兵 万春林
- 4177字
- 2025-01-02 10:14:13
1.2.1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
1.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城乡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变化是一切社会关系变化的基础。目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尤为突出。乡村发展的短板不能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约因素。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系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城乡关系的演变,马克思、恩格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论述了城乡由最初的分离状态逐渐演变为对立状态,最终走向融合状态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表明了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从城市在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就存在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的内在规律。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一致。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也随之发展起来,导致社会分工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乡村涌入城市,城乡分离状态开始出现。此后,城乡之间的互补优势慢慢消失,进而导致城乡逐渐走向对立。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城乡融合则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会跟着改变。因此,要想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城乡对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化解此类矛盾的有效方式。他们认为,解决城乡对立问题,一方面,要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切入点,即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将农业与工场手工业等产业有效结合,并优化结构,实现工农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改善,可以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地位不对等等问题,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
我国城乡之间呈现分离状态和对立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针对城乡结构不合理这个长期难以破解的难题及乡村的发展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城乡关系和融合发展趋势。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为我国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1.2.1.2 列宁的城乡关系思想
连年的战争使得俄国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在思考如何建设俄国、如何重振俄国国民经济等问题时,列宁把目光聚焦到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上。列宁立足俄国的发展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提出了符合俄国国情的城乡关系思想。
在俄国人民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平定反革命武装叛乱的斗争基本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列宁为此进行了艰苦探索。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让机器生产变得更为广泛,进而使得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一段时间后,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开始呈现出分离状态,城市和工业消耗乡村和农业的局面进而出现,这导致城乡之间的各类要素不对等、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种种因素使得城乡逐渐对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逐渐凌驾于农村之上,并慢慢居于统治地位。他指出,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剥削乡村是“商业财富”优于“土地财富”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列宁提出全力发展电气化,以此来解决城乡对立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他认为,城乡融合是改变城乡对立状态的重要举措,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电气化技术的应用。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的观点。列宁认为电气化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可以使俄国的生产力变得更加发达,会使俄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由此让俄国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列宁还指出,在利用电气化技术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平衡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即不能以牺牲一方为前提去发展另一方,而要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俄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1.3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
先进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推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根本动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情,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经营制度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兴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深化了对农村生产力发展问题的认识,进而加大了实现缩小城乡差距这一目标的力度。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具体实际,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研究和重要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历经艰苦奋斗而得来的。其中,农民功不可没,如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民以乡村为根据地取得了政权。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来之不易,这也让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也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样,农业与工业休戚相关:农业为工业提供市场、资金、劳动力,工业则为农业提供生产器材。毛泽东同志还发现了当时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面临白手起家的困境。例如,经济的发展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小农经济”因经营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而使得发展停滞不前。毛泽东同志指出,要通过走集体化的道路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注农民问题,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正式确立,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党领导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于我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邓小平同志于1990年提出了“两个飞跃”理论,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以人民公社的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标志,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持续高涨,使得这一时期的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仅来源于生产力的提高,还有赖于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和优惠补贴。邓小平同志主张,用科技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调“科教兴农”,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我党工作的重点。针对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现实问题,江泽民同志于1998年9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在发展中遇到瓶颈是导致城乡差距变大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我国应该加快施行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方针,以改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进而协调城乡之间的发展。此后,江泽民同志又作出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论述。总之,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要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应以市场的动态为目标导向,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加大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建设力度,使它们在带动农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过去农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胡锦涛同志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他立足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在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认为要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大力推进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扶持力度,为农民谋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他指出,要积极鼓励资金流入农业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进而使得农业产业活起来、农村农民富起来,最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