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 丁明磊 秦铮 石敏杰
- 1899字
- 2024-11-28 15:59:17
前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任务。在2024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做出了全面阐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科学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新发展阶段”到“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再到“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力、社会生产力、国家战略竞争力的耦合关联。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演进逻辑和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交织跌宕,中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度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是我国百年不遇的重大机遇,国际局势的变革是我们乘势而上的重要时机,创新型国家建设也为我国科技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迈向更高目标的新征途。要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自立自强的能力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要把国家发展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牢固根基之上,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技术发源地,产生影响世界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经济和富有活力的知识型社会。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于科学把握和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支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构建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打造全球人才高地、完善创新文化环境、提升中华民族创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实现智能、绿色、健康、普惠、可持续发展,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奋斗。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体现了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一脉相承的发展内涵,也体现了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已有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本书进一步围绕激发新质生产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系统谋划向更深层次拓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思路、战略路径,并就支撑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研范式组织方式变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科技向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新华社.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EB].中国政府网,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