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秋路二》:无益也?
- 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
- 李敬泽
- 2046字
- 2024-11-04 14:56:29
公元前六五一年,晋献公卒。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二胜,固一代雄主也。只可惜老房子着火老糊涂,辜负了一世英名。
临终前,这个老人的身边只有年轻的妾室和年幼的儿子,漫长的猎杀已见分晓,唯一的赢家似乎是眼前这个女人——骊姬。这个夷狄之女,她曾是这个男人的战利品,这是一头美得令人目眩的野兽,矫捷、机警、残忍,疾风一般把他带向生命的深黑之处,喘息、眩晕、撕咬、吞咽,身体内烧着蓝色的火。
现在,老人睁开眼,看到了满目疮痍、血雨腥风。太子申生已经被逼自杀,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流亡国外。朝中大臣满怀怨愤,他们和三位年长的公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恨这个女人和她的儿子奚齐,这个野蛮的女人,魅惑了他们英明的君王,把晋国的王权当作了淫荡长袍上的配饰……
老人望着走进来的老臣荀息,万般不甘,但只得交班,他抬起手,指向骊姬的儿子: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我把这孤苦伶仃的孩子托付给你,你打算怎么办?
荀息跪下,拜倒,抬起头,老泪纵横。他的君王知道,他同样痛恨骊姬,但是,现在,他的君王看着他说,我把我的女人和儿子托付给你。
这与君臣无关,这是一个濒死的男人向这世间他唯一信任的人托付一切。
荀息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还说什么呢?后事如何,荀息不能保证,但是,他保证自己的忠与贞。所谓“贞”,就是假如他的君王死而复生,荀息仍能坦然无愧。
这是公开宣扬的谋反。所有的人都等着他们畏惧的君王断气,然后,群狼将扑向他的女人和孩子。
密谋者不屑于保密,他们当然不怕骊姬,这个浅薄的女人,她的胜利是多么脆弱,只有她的男人活着她才是胜利者,而现在,她马上就什么也不是了。密谋者们只是认为有必要找荀息谈谈,他和他们一样恨骊姬,和他们一样,知道晋国需要贤明英武的君主,而奚齐不是,晋国的王位应该属于重耳或夷吾。他们相信,荀息会站在他们一边。
现在摊牌。大臣里克把计划原原本本告诉了荀息,最后问道:“子将何如?”
沉默。终于,荀息说:“将死之。”
里克急了,你怎么就这么糊涂呢老兄?你看看这形势,要是你死了,那小子能顺顺当当继位,行,也算死得值;可是你死了,那小子一样要完蛋,“无益也”。你这不是白死吗?
——“无益也。”这个句子后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长久回响,每当不得不做出抉择的时候,每当有人要有所坚持,要犯傻、犯一根筋,要不合时宜的时候,这句话总是会冒出来,无益也,有什么用啊?
我们最好的朋友这么劝我们,我们自己也这么劝自己,“无益也”变成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声音,然后,我们就精打细算地度过了有益的一生。
但是,荀息大概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他断然回答:
我不能违背对先王的诺言。“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人的问题不仅是有益无益,有时人的问题是,他必须毫不退缩地尽他的责任,忠于他的诺言和选择。
用今天的语言谈论荀息是困难的。两千多年前的春秋乱世,中国人对如何达到生命的善好、如何在艰难混沌的世事中坚持道德生活做过英勇的、灵敏的、富于想象力的探索——荀息当然不是刻板迂腐之辈,以任何标准衡量,他都是那个社会的成功者,诡计多端,无情地利用人的弱点。“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即是荀息的杰作。他和里克两度率军伐虢,以骏马和玉璧收买虞国,请求借道。有人劝:使不得呀不能借,岂不知“唇亡齿寒”?但也许是因为虞国太小,虞公办外交专喜欢拨拉着算盘珠子算小账:路借完了还是路,不怕他借了不还,卖了好还白落下骏马玉璧,为什么不借?于是荀息里克灭了虢国,回家路上顺便就把“牙”拔了,牵骏马捧玉璧向献公交差,此时的献公雄姿英发,说了一句话果然蕴藉:
“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荀息决不会因为不曾信守与虞公的约定而羞愧,那是人类生活中的另一区域,在那里胜利是至高的价值,取胜是他的责任。而现在,他同样坚决地认为,他必须舍弃生命以达成他的承诺。
但是,荀息并没有采取行动阻止里克。他一开始就知道,其实献公也知道,将要发生的事势必发生,密谋者们是忠诚的爱国者,如果不是那天他被召到了临终的先王面前,那么他也许会做同样的事:“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我欲无贰,而能谓人已乎?”——人力求做对的、好的事,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善好价值常相冲突,合于道德的生活必定是艰难的,不得不做出痛苦选择。现在,荀息说,我欲尽我之忠,我无意阻止你们尽你们的忠诚。
献公死后一个月,奚齐被杀。荀息拼尽残存的权力和影响,扶立献公与骊姬之妹所生的卓子。他不是不知,这个孩子同样难保,他只是确信,若献公仍在,这会是献公的决定。又过一个月,就在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里克一刀杀了卓子。骊姬被鞭笞而死。荀息自尽。
当时的晋国人有着比两千六百年后复杂得多的道德感受力,他们无法细致地分析荀息所应对的疑难,但他们直觉地知道,荀息是好的,他没有站在大多数人的善好一边,他坚持践行了一己的善好:“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晋国人骄傲地为他们的英雄吟唱《诗经·大雅》中的诗句。
白玉上的瑕疵可以磨去,人的言语和承诺坚不可移。
那时的晋国,英雄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