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弄的事情都弄好了,唐宁偷得浮生半日闲。
他回到家,疲惫的将自己扔进柔软的沙发。
随手拿起放在桌上的报纸,试图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一丝乐趣。
说来也奇怪,以前忙的时候总想着休息,现在真的闲下来了,唐宁反而有些不习惯。
大概是以前忙惯了,如今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任何娱乐的事情可以做。
只要一闲下来,就总会觉得无聊。
索菲娅是乐于见到他的无聊的,因为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
自从认识了唐宁后,这丫头仿佛忘记家了一般,每天有事无事就往唐宁这边跑。
就如同在他家安了家一般,似乎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
唐宁对此倒也不排斥,反而渐渐习惯了她的存在。
当然,总的来说,他还是在享受着这无聊的一切。
每天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感受着市井的喧嚣与宁静。
偶尔翻阅几页书籍,从那些优美的文字中汲取养分。
兴致来了,就和索菲娅来上几局象棋,享受着棋逢对手的乐趣。
相对于他的悠闲,索菲娅就显然很忙。
每次来到唐宁这里,她都会主动帮唐宁收拾屋子,打扫卫生。
俨然一副女主人的姿态,完全没把自己当个外人。
不过,无论如何,她基本上会按时的回家睡觉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两人这样的关系,多少是有些暧昧。
这种微妙的距离,让两人的关系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大概是将唐宁当成了真正老实木讷的男人,每天坐在一起,索菲娅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唐宁。
本不主动的她,总会主动的挑起能让唐宁感兴趣的话题。
那些话题大多与唐宁有关,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唐宁旋转。
此刻,就像这间房间里的女主人一样,索菲娅熟练的给唐宁沏了一杯茶。
茶香袅袅,氤氲出几分温馨。
“今天的报纸有什么有趣的新闻吗?”
索菲娅将茶放在唐宁面前,偏头看了眼报纸,试图从繁杂的标题中寻找一丝能引起他兴趣的内容。
“哦,大英帝国将爪哇岛归还给了荷兰。”
标题赫然写着“大英帝国忍痛割爱,爪哇岛重归荷兰”。
字里行间都充斥着英国如何牺牲自己,成全荷兰的意味。
听起来大英帝国真是“损失惨重”啊。
报纸上虽然将这事渲染得像英国吃了多大亏一样。
但其实,英国将爪哇岛归还给荷兰,是换取其在中国的一些利益。
唐宁的眼神逐渐变得深沉,他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了遥远的东方,那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
殖民者们都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中国这块大蛋糕。
看得出来索菲娅有意与他搞好关系,即便唐宁没说话,她也会唠唠叨叨的找些话题。
索菲娅一直在关注着唐宁神色。
“大英帝国向廓尔喀派了监督大臣。”
当索菲娅说出这条新闻的时候,唐宁依旧没有说话。
看来,这个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国,最终也没能逃脱大英帝国的魔爪。
唐宁保持着沉默,只是轻轻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仿佛对这个消息并不感到意外。
1814年,英国正式向廓尔喀宣战,到战争结束签订《萨高利条约》,再到这次派监督大臣去廓尔喀。
这使得廓尔喀的贸易、内政和外交逐渐被英国控制。
至此,完全沦入了英国的魔爪。
廓尔喀是中国的最后一个藩属国。
元1768年,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建立起了尼泊尔沙阿王朝。
乾隆年间,廓尔喀侵略军两次入侵西藏,结果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并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
绝望中的廓尔喀国王不得不求和,表示愿意臣服清朝,向清朝每五年朝贡一次。
廓尔喀虽然为英国所逼,但勤修国政,力保自主之权,英国虽觊觎之,也无可奈何。
当少量英国殖民者入侵廓尔喀被打败后,廓尔喀人将缴获的英军军备上缴北京以向清廷请功。
但由于对英国这一名称的翻译不同,廓尔喀人上报时,清廷以为他们说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国,只是嘉奖几句,未予重视。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廓尔喀国王曾经上书清政府,提出愿意派兵入中国协助清兵平贼。
这一从属关系很稳定,一直持续到1908年尼泊尔彻底为英国控制,英国禁止廓尔喀向清朝朝贡。
现在,廓尔喀被英国控制了。
而宗主国大清帝国,此时在干什么呢?
唐宁并无意批判谁。
他并不是个政客。
也不是个怨天尤人的人。
他只是很好奇,强大的大清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
安居乐业的中国百姓,是如何一步步穷困潦倒的。
所以,当他再看到下一条新闻时,眉头不禁眉头紧锁。
“清政府驱逐了盘踞在澳门的英国商人。”
唐宁将手中的报纸轻轻放在桌上,语气里听不出任何情绪。
可索菲娅还是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唐宁的神色,只见他眉头紧锁,深邃的双眸中翻涌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看着唐宁脸上的不悦,索菲娅小心的问道:“怎么了?”
她实在看不出来,这条新闻为什么会让唐宁如此介怀。
那些远在东方的英国商人,和唐宁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驱逐就驱逐了,唐宁为什么要摆出这样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呢?
唐宁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抬起头,目光灼灼的看向索菲娅。
“你知道这些被从澳门驱逐的英国商人是些什么人吗?”
这条远在东方的消息,索菲娅怎么能猜得到。
但她也很奇怪,唐宁为什么突然这样问,难道那些商人是他的熟人?
猜不透唐宁的心思,索菲娅微微摇了摇头,疑惑地望着唐宁。
唐宁的语气愤懑而痛心,一字一字道:“那些被驱逐的英国商人,是鸦片贩子。”
这些商人打着贸易的幌子,却干着损害中国人民健康的勾当,实在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