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可为同志?

登上岛屿一个时辰后,唐顺之终于相信了沈束的那句话。

每一文钱,都没有进陈锐的私囊,都用在了实实在在的地方。

唐顺之最近十年都在山中苦修,但却是一等一的聪明人,此次起复之后闭口不谈儒学、心学,而是与翁万达等人长相往来,对军事并不陌生。

看了营地的食堂、寝室之后,唐顺之大为振动。

到第二天早上亲眼目睹了护卫每天都要进行的长跑拉练,唐顺之就明白了一切。

这样的练兵方式,能练的出精兵强军,但需要大量的资源为后盾……说白了,需要钱。

这就是陈锐为什么回到宁波就开始捣鼓皂块买卖的原因。

“这个鸳鸯阵倒是有点意思……”

站在山丘上,唐顺之捋须呢喃了几句,徐渭与沈束为其讲解,一旁的陈锐嘴唇微抖……历史上戚继光创立的鸳鸯阵就脱胎于唐顺之的《武》书。

周君佑更是详细的将那一战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听到最后,唐顺之捋须的右手一颤,好悬没扯下一缕胡须。

斩杀数以百计,自身不损一人,只十余负伤……虽是小战,但如此战绩,足以夸功。

站在山丘上,唐顺之放眼望去,西边的数百青壮正在工匠的指挥下搭建房屋,北侧的数百护卫正在聚精会神的演练战法,南侧有袅袅炊烟升起,唐顺之猜测可能是皂块作坊,只有那一处自己没去。

虽然看似渺小,不过一座岛屿,不过数百士卒,但昂然的氛围让唐顺之颇为感慨,更是与如今的南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对比。

想到一力请入军的陶大顺、孙钰,想到大恨自己年已七十无力杀贼,唯愿九泉之下目睹鞑贼京观的孙堪,唐顺之的心情不由自主的低落下来。

周君佑并没有察觉,滔滔不绝的讲述,最后说:“即将扩军,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军械不足。”

沈束补充道:“毛竹还好说,但盾牌、腰刀、长矛都急缺。”

看着这两人希翼的眼神,唐顺之无语了半响才喃喃道:“我只是都察院御史,不是兵部武库司郎中。”

“荆川公名重一时,名望遍传海内。”沈束笑道:“我记得现任武库司郎中龚大稔也是武进人氏?”

唐顺之连连苦笑,龚大稔,正德十六年进士,资历极老,嘉靖十四年出任广东佥事,得罪了前内阁首辅方献夫被罢职为民。

直到嘉靖帝南逃南京之后,百官折损,不得已起复大量致仕官员,唐顺之、龚大稔就是典型。

徐渭轻声说道:“浙江海道副使丁孤山为定海中所报功,只怕严嵩、严世蕃从中作梗,既然不赏功,多调拨一些军械,无可厚非吧。”

唐顺之眯着眼盯着徐渭,后者一脸坦然。

为定海中所报功,其实就是为陈锐请功,不管是按制来说,还是从实际情况来说,都应该是陈锐接任定海卫指挥使。

唐顺之入南京三月,早就窥透朝中内情,陈锐掌一个卫所,这是严嵩、严世蕃无法忍受的,更别说还有周君佑、周君仁在其麾下。

唐顺之心想,即使没有自己的意外出现,陈锐或者徐渭都已经计划以此为理由向兵部索要军械。

侧头看了眼面无表情的陈锐,再看看吟笑的徐渭,唐顺之一时间难以判断是谁的策划。

看起来像是徐渭,但陈锐这厮……从种种来看,显然也是个肚子里做文章的货啊。

安静了片刻后,陈锐开口道:“不仅仅是我缺军械,还有登州戚继光。”

“鞑靼已然降服辽东,侵吞大同、宣府,俺答汗颇有大志,未有大肆劫掠北直隶各地。”

“下一步鞑靼必攻山西,但绝不会许明军在山东蓄兵,必然扫荡山东。”

“快了,现在已是三月。”徐渭补充道:“山东六月麦熟,不管是为了扫清山东对北直隶的威胁,还是为了补充粮草,鞑靼必攻山东。”

“义修兄觉得,山东巡抚王民应能有所作为吗?”

唐顺之木着脸思索片刻,颓然摇头,“难,难比登天!”

陈锐沉声道:“一旦山东总兵败北,济南府、青州府均沦陷,山东唯有登州戚继光能坚守。”

“朝廷不予粮草,我愿支援数千粮米!”

“但军械实是无能为力,还望荆川公襄助。”

唐顺之沉默了下来,内心深处有着无与伦比的复杂情绪,既痛恨王民应对戚继光的排斥,又痛恨朝中对山东战事的不管不顾。

顶多再有三月,战事必起,南京那帮人……科道言官口号喊得震天响,朝中重臣个个都在扯对方的后腿。

即使陛下,担忧自身远多过国事。

但与此同时,唐顺之也对面前的这位青年有着说不出的复杂感触,既敬重对方的志向和勇气,也赏识对方的眼略与军略,同时也有着丝丝的忌惮。

当此乱世,此等人物。

刘寄奴乎?

曹阿瞒乎?

陈锐、沈束都没看出来,倒是前几日与陈锐谈过类似事的徐渭察觉到了些许端倪。

“自古以来,得国之正,无过于大明。”

听到徐渭这几句话,唐顺之微微颔首,“春秋无义战,汉高祖乱世称雄,隋文帝篡周,唐高祖篡隋,宋太祖陈桥兵变,唯有明太祖得人心所向,驱逐鞑虏,恢复华夏衣冠。”

徐渭轻声道:“这句话出自陈锐之口。”

极为诧异的视线投在陈锐的身上,唐顺之比徐渭当日想的更快,想的更多。

就在前日,徐渭在草棚中高呼,“难道如南宋一般,再忍百余年南北分裂,再忍百余年胡人欺辱!”

这显示的不仅仅是徐渭的志向,更是陈锐的志向。

陈锐也终于听懂了,实在懒得再打机锋,径直问道:“可为同志?”

所谓同志,志同道合者。

唐顺之黝黑的脸庞上的肌肉都在跳动,陷入长久的沉默。

陈锐并没有听到唐顺之的答案。

这一夜,唐顺之屋中的油灯一夜未熄,他久久的坐在凳上。

是为了大明的正统,还是为了收复失土,为了驱逐鞑虏,为了天下子民……

唐顺之觉得,自己的想法若是告知好友,说不定会惹来嘲讽,不过小小副千户,不过数百士卒而已。

但唐顺之能肯定,这位小小的副千户必会搅动天下风云。

唐顺之并不知道,自己与远在南京的严世蕃做出了同样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