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拒绝赏赐,开始旅程

  • 仁术
  • 晋小子
  • 3862字
  • 2024-11-05 20:30:07

就这样,在林月和孙思邈无微不至的照料与精湛医术的施治下,李世民的身体状况日渐康复,不仅气色恢复了往日的红润,连精神也愈发饱满。

第五个月初,随着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李世民终于再次踏入了金碧辉煌的大殿,重新坐上龙椅,开始聆听朝臣们的奏报,处理国家大事。

他的回归,无疑给整个朝廷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大臣们纷纷表示庆贺,国家机器再次高效地运转起来。

在这段康复的历程中,孙思邈对林月的针灸技艺愈发钦佩不已。

林月的手法精准而富有韵律,每一次施针都好像如有神助一般,既是对医术的精湛展示,也是对经脉穴位的一次重新勘验。

孙思邈决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记录下来,于是,他每日都细致入微地观察林月的操作。

无论是选穴的精准、针法的独特,还是力道的控制,都一一详录在案,希望日后能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然而,这份记录很快便成为了太医署里学生们的一场“考验”。

孙思邈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功效以及最佳的下针方式,他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

于是,他在太医署大肆捕抓“野生”的医学生,按照林月的针灸方案,逐一在人体模型乃至“愿意”配合的志愿者身上尝试不同的穴位组合与针刺方法。

接着就是太医署里面的学生的噩梦的时间。因为孙思邈要知道每一个穴位到底具体的功效是什么。

然后下针的方式以什么方式为好,所以他抓住了一批太医院的学生,按照林月的针灸方案,一个个穴位的去尝试。

与此同时,李世民通过这次的治疗。他深知针灸对于治疗的重要性。

因此他将甄权所著的《明堂人形图》《脉经》等书籍交给了孙思邈他们,希望以此为基础上重新勘定人体的脉络穴位。

春去秋来,一年的时间很快的就过去了。一天,在九成宫里面,林月和孙思邈正在陪着李世民闲逛。

李世民步伐稳健,脸上洋溢着康复后的喜悦与满足,他感慨道:“两位卿家,你们的医术真可谓是妙手回春,朕的脑疾与腿疼经你们调理,已是大为好转,朕心甚慰。”

言语间,透露出对两位医者深深的感激与赞赏。

孙思邈谦逊地拱手回应:“陛下言重了,能为陛下分忧,恢复龙体康健,乃是我等医者的荣幸与职责所在。”

“况且,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本就是我们的天职。”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透露出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林月紧随其后,附和道:“陛下能日渐康复,实乃国家之福,万民之幸。臣等虽不敢居功,但见陛下安好,心中亦是无比欣慰。”

然而,他的心中却暗自庆幸:“这一年里,陛下的病情反复无常,如同风雨中的烛火,几度让人心生绝望。幸好,陛下终于转危为安,否则我俩的小命可能就交代在这了。”

正当林月心中思绪万千之际,李世民突然转向孙思邈,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卿家无需过谦,朕心已决,欲留你们在宫中任职,特封你们为尚药奉御,以此表彰你们对朕及皇后性命的救命之恩。”

接着,李世民又提到了另一件令人振奋的事:“再者,卿等重新撰写的《明堂针灸图》,朕已细细研读。

其中关于人体经络汇聚于背部之论,实为惊世骇俗之见。朕已下令,废除鞭笞背部的刑法,以免伤及人体要害,此亦是对卿等医学贡献的肯定与尊重。”

林月和孙思邈听到这句话,对看了一眼。然后一起说道:“陛下圣明,吾等拜服!!”

听到李世民这番深思熟虑的话语,他轻轻摆了摆手,眼神中既有决心又带着一丝无奈:“不是朕自诩圣明,而是卿等的救治之功,让朕深刻体会到医术对于国家、对于万民的重要性。

朕已下令,在全国各上州的郡县设立医官,并创办医堂以教导学生,期望能有更多人投身医学,传承与发展这一崇高事业。”

“朕原本有更大的愿景,欲在全国广泛建立医馆,让医疗之光照耀每一个角落。然

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国库空虚,既要支撑国防,又要维持日常开销,朕不得不做出妥协,将医馆的建设范围缩减至各上州。朕深知,这远非理想之境,但朕已竭尽所能,望卿等能够理解。”

孙思邈闻言,神色凝重,他深知医疗资源的匮乏对于国家与民众的影响深远,于是回答道:“陛下对于医事的关注与规划,实乃万民之福。”

“诚如陛下所言,府州医师稀缺,医药供应不足,这不仅影响到普通百姓,即便是府州官员乃至边境守将,一旦染疾,往往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长此以往,必将对大唐的国力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说到这里,孙思邈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而林月,虽然来自千年后的现代社会,心中也不免泛起一丝感慨。

他深知,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型都市的医疗设施相对完善,而偏远地区则往往医疗资源匮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时间,三人陷入了沉思,周围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他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地提升医疗服务的覆盖面与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医疗的福祉。

李世民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虽不能立即解决所有问题,但朕愿为此不懈努力。

卿等医术高超,又心怀天下,朕希望卿等能继续为朕出谋划策,共同推动大唐医疗事业的发展。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让大唐的明天更加美好。”

听到这里,林月有点明白为什么后世对于李世民的评价会如此的高了,身为天子。但不乏爱民之心。

就一个医疗问题的深入考量,已足以彰显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的远见卓识与深沉忧思。

他深知,医疗不仅是关乎个体生命健康的小事,更是关乎国家稳定、民生福祉的大事。

然而,即便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与决心,也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与棘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林月默默地看着李世民,心中既有敬佩也有无奈。他来自千年后的现代社会,深知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辉煌一时的文明与帝国,最终因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疫情而走向衰落。

从古罗马的安东尼瘟疫,到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再到近代的西班牙流感,每一次疫情的肆虐,都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大地,夺走无数生命,也动摇着国家的根基。

他明白,李世民虽然有着雄才大略,但受限于时代的局限,他无法像现代人那样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以及高效的信息传播手段。

在这个时代,一旦疫情爆发,往往只能依靠简单的隔离、草药治疗以及祈祷来应对,效果有限,且往往滞后于疫情的蔓延。

正当林月在思考这个问题怎么办的时候,孙思邈看了看林月好像还在发呆的时候,他率先回答道:“因此,陛下我想请求陛下允准我和林医师能离开京城!”

听到这里,林月和李世民异样地看向孙思邈。林月率先问道:“孙兄为何要离开京城,你要知道在京城你才有可能帮助更多的人啊!”

“对啊,是皇宫里面有什么令到爱卿觉得不妥的地方吗?”李世民接着林月的话说道

孙思邈摇了摇头说道:“并不是这样的,我也知道长安有许多人,那我等呆在这里的确能帮助更多的人,但我希望的不是一城的人可以得到救治,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得到救治。”

李世民听见这个回答,然后愕然地说道:“难道,卿家你是想四处行医吗?这样会不会效率要更低一点?”

孙思邈听见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非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臣想编写一份书籍名为《备急千金药方》,里面收录各种病症和药方,用这样的方式推广医术的发展!!”

林月听到这里,心里不禁泛起了担忧的心情。心里想道:“在皇宫里面呆着好好的,如果走出去那不就要面临许多风险!”正当林月准备开口劝说的时候,李世民率先说道

“卿等都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那走出去危险万分啊!”李世民说道。

林月听到这句话,拼命地点头,希望孙思邈可以改变心意。

然而,孙思邈,跪在地上认真地说道:

“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现在大唐的医师大多数都是只能看单一的病症。臣想著成此书,可以让到各方的医者有方可治,各家各户可以了解日常的医术加以防备!”

林月听到这句话,愕然了。心里竟然泛起了一丝丝的愧疚的感觉,想起了自己学中医第一天的时候。

母亲告诉他的一句话:“身为医者,不能畏难,就算知道有危险都要往前冲,因为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基本!”

林月拍了拍自己发红的脸颊,然后跪在地上说道:“孙医师所言有理!请陛下恩准!!”

李世民见到两位都如此的坚定,叹了一口气说道:“行吧,既然两位卿家都如此的坚定,朕也不好再阻拦。那你们打算去多久?”

孙思邈正在苦苦思考的时候,林月率先回答道:“此事可能会耗尽臣等的后半生!”

“后半生?!”李世民大声地说道。林月心里想道:“不会是陛下生气了吧,不会赶我们出宫吧,现在就!!”

但出乎林月的意料之外,李世民亲自扶起了他们两个说道:“此举大善啊!只是朕没想到这个时间需要这么久远!天下医者人人有方,那是我大唐人民的幸福啊。唯我大唐方有如此大医啊!”

“同时,朕想早日看见此本书籍面世,朕要此书行于大唐民间。利益千秋万世百姓之康健。”

“因此朕赐卿等冲天冠、赫黄袍、金牌、良马和千两黄金。祝卿等在旅途中可以安然无恙。冲天冠可以让你们见官大半级;金牌的作用就如朕亲临。”

林月眼眶微湿,声音略带哽咽:“陛下如此厚爱,臣等何德何能。但请陛下放心,臣等定当不负所望,将《备急千金药方》编纂完成,让医术之光普照大唐每一个角落。”

孙思邈亦是激动不已,他深深一揖,道:“陛下圣恩浩荡,臣感激涕零。此行虽远且艰,但臣有陛下之信任与支持,定能克服万难,将医术之精髓传遍天下。”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卿等既有此决心,朕便放心了。记住,无论何时何地,朕都是卿等最坚实的后盾。待卿等归来之日,朕必亲自为卿等接风洗尘,共庆医术之盛事。”

第二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亲自为林月和孙思邈送行,看着他们身披冲天冠、赫黄袍,手持金牌,骑上良马,带着千两黄金。

踏上了前往各地的征途。那赫黄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预示着他们此行将如日中天,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