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冯唐
- 3755字
- 2024-09-26 15:51:42
荀子论军:业绩管理决定了团队优劣
有些战争不能避免,公司之间的竞争是某种常态,无论你是“仁者之兵”还是“非仁者之兵”,在古代战场还是现代商场,你都要有一支队伍。如何让这个团队变得高效,是永恒不变的、常常徘徊在CEO心头的问题。
通常CEO管好三件事就好了——找人、找钱、定方向。有些CEO找人、找钱,不管定方向,由找着的人去定方向;但是也有些CEO,是创造型CEO,他自身就是一个超级产品经理,他只管找人,让找到的人再去找钱,他自己参与定方向,更主要的精力是创造,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
通过这个故事,我来讲讲有了用兵理念之后,如何组建、培养、使用一支强有力的、能够成事的军队。答案有两点:第一,有一套合适的业绩管理体系;第二,坚持这一套业绩管理体系,不要总变。
1.“一把手”的强弱决定了组织强弱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足卬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
孝成王、临武君说,怎么组建这样一支王者之兵呢?怎么找人?具体又该怎么做?荀子在之后的表达里,运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对比方式。他比较了齐国、魏国、秦国组建军队、使用军队、激励军队,特别是在业绩管理上的相同和不同,起到了很好的说服作用。荀子最后的结论,我不一定百分之百同意,但是他归纳出来的各国业绩管理之间的差异非常好。有可能就是这种业绩管理设计和执行的差异,使秦一统天下,歼灭六国,而不是白起之类的名将,也不是范雎这样的名臣。
荀子一开始没有马上进入正题,而是先宣扬了一番儒家的说法,说观察一个国家先要观察它的君王,就像观察一个组织要先观察它的“一把手”。如果君王和“一把手”是贤者,下面的团队往往是很能干的,那这个国家、组织可能被治理得不错;反之,如果国君、“一把手”不是贤者,那其他都可以不看了,这个国家、组织的治理大概率会非常混乱。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盼贤君的文化。“一把手”强,事就成了一半;反之,事就败了一半。
荀子接着又展示了他的文采。强弱的根本在于治理,而不是在于打一两个胜仗。从中长期、整体来看,这句话没错。但从短期看,如果是在你还弱小而强敌已经叩门了的时候,你要解决的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了。过分强调长期,过分强调未来,很有可能你活不到未来。
刚才说的这点,也是像刘备这样的君王诟病儒家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够审时度势,提出具体的建议。
荀子还继续排比了一下。如果君王贤能、被尊敬,那下边的团队往往就是很能干的。如果上边不行,那下边也不见得行。说得对不对?对。
在管理环境中,也是同理。如果CEO强,大概率他的团队也很强。如果一个公司的CEO不行,那其他就基本可以不看了。CEO强,下边也强,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机构、公司一直强,这是强弱之常。
强弱之本,是有个贤君,有个强的“一把手”。而强弱之常是不仅“一把手”强,下边也因为他们仰望、尊重、跟随“一把手”,而变得很强,所以上下都强。
2.大业是好的业绩文化的胜利
荀子比较了齐国、魏国、秦国三个国家如何建立军队、激励军队,以及这三种组建军队的方式最后产生的差别,来说明他的理念。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齐国最看重的是个人杀敌本领。无论胜败,只要拿回敌人的头,就能得到奖金。如果用这套绩效,面对的是小事、小仗,比较弱的敌人,能干的齐国士兵杀掉几个敌人,换点银子,也挺好。但是,如果面对的是大事、大仗、大敌,那么团队就是一盘散沙,大家各自为战,都不管整体的成败、荣誉和结果了。这样的军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雇佣兵。
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个人作战能力很强的人如果组成军队,以利来、以利去,将不堪大用,不能打大仗。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如果说齐国重视个人武术、个人杀敌本领是亡国之兵,小仗能打,大仗一定被打散,不重视集体。那魏国是什么样子呢?
魏国看重士兵的身材、体力,挑最强壮的男丁,一旦挑上,就免去他和家人的徭役。但问题是,再有力气的人,多年之后,体力也难以为继。
可是赋税、徭役依旧是免除的,这种政策施行时间长了,哪怕魏国地大物博,还是会有收不上税的问题。反过来,没钱就无法长久支撑军队。
“秦人,其生民也陿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阨,忸之以庆赏,䲡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使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之道。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说到了秦国的业绩管理法。
第一,连坐。贬低个人、强调整体、同奖同罚。第二,先军。军功第一。第三,本分。种田的就种田,打仗的就打仗,做铁匠的就做铁匠。第四,王公贵族同理。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荣华富贵。即使是王公贵族也不行。
这些就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确定的是军队的业绩管理,目的是把秦国打造成一支强军,一切要为这支军队服务,为打仗服务。“先军主义”的核心就是业绩管理,依据军功多少,赏罚分明。
相比齐国的以武术为上,相比魏国的以个人为上,秦国以集体军功为上的业绩理念在当时最高效、最强,也最完善。
整个国家通过几代人对这样的业绩理念、管理方式的长期执行,形成了业绩文化,促成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所以,秦国四世君王成就的秦国霸业,其实不是靠什么运气,它是设计出来的,是执行出来的,这是业绩理念、业绩管理、业绩文化的胜利。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荀子接着讲了齐国、魏国、秦国业绩管理文化的不同。
齐国选个人功夫强的,魏国选身体特别强健的,秦国选能够一块儿上阵杀敌打仗的。齐国拼不过魏国,因为个人的能力拼不过共同训练和打仗的团队;魏国拼不过秦国,因为秦国的锐士被激励得只知道杀人。秦国打不过桓(齐桓公)、文(晋文公),桓、文打不过汤(商汤)、武(周武王)。也就是说,武力胜不过仁义。
从长期、从晚期、从整体看,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从短期、从局部、从早期战争看,在乱世中,能够胜出、能够一统天下的理想主义仁君,历史上一个也没有。
3.人性面前只谈仁义无法长久
“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故招延募选,隆势诈,上功利,是渐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譬之犹以锥刀堕泰山也。故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故泰誓曰:‘独夫纣,’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延募选,隆势诈,上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
荀子说,无论齐国、魏国、秦国,都是用利益驱动军队,跟做买卖类似,不是用道德来治理的。如果有明君能够真用仁义治国,这几个国家都很容易兼并。
在企业里,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业绩理念、业绩管理长期执行而形成的业绩文化,空口白牙地只讲仁义,不讲利益,公司是长久不了的,至少在人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是长久不了的。
荀子接着说,如果你有强大的仁义之兵,那么讨伐那些极端不仁不义的人,如夏桀、商纣,就像讨伐独夫一样容易;如果你只仰仗利益,就会胜负无常。所以,还是要建立仁义之兵。
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极端如夏桀、商纣的人并不多,所谓的明君、圣主也并不多,不能拿极端的圣人去碰极端的差人,这样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但我赞同荀子说的长治久安之法。
业绩理念、业绩管理、业绩文化要因时而变。做好业绩管理是成就一个伟大组织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也不能期望一劳永逸。
4.做好业绩管理的四个要点
关于业绩理念、业绩管理,我简单总结以下四点。
第一,要长期有随势而变的业绩理念和业绩管理。
团队不管理会散,但如果只用一套业绩管理去贯穿无数年,也会乱。因为即使人性不变,时代也会变,技术也会变,竞争环境、竞争势态也会变,所以,业绩管理也要变。即使业绩管理的理念不变,业绩管理的关键指标也要变。
第二,业绩管理不能太简单粗暴,也不能过分复杂。
关键业绩指标不能只是一个,但哪怕再复杂的环境、再复杂的企业、再复杂的竞争状态,指标也一定不要超过九个。否则,管理复杂度会非常大,管理上的投入、产出不会好。至于设计什么样的KPI,做怎样的业绩管理,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竞争环境去设计。
第三,要坚持,不要总变。
因时而变,是说在一段时间里,如果外部环境出现巨大变化,那你就要改变。但是你要克服一个倾向,就是朝令夕改,每天都变,每礼拜都变,每月都变。变化无常的业绩管理,等于没管理。
第四,要有结果管理。
结果管理是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要罚到人难受,要奖到人开心。如果不做结果管理,业绩管理就形成不了闭环,业绩文化也无法塑造,团队就很难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