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想做好家庭性教育,家长需要先补课

性教育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打开这本书的你,也许有很多困惑亟待解决。如果孩子问了你一个和性有关的问题,你可以先翻到本书的后半部分,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如果事态没那么紧急,我还是建议你从头阅读本书,因为本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关于性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后,再处理具体问题,将更加游刃有余。

首先,我想带你了解一下性的概念,因为性的概念是儿童性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我的培训课上,我经常带着家长进行头脑风暴。我常问大家,当想到性时,大家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的词语?家长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家长提到爱、男性、女性、生殖、性行为,有的家长提到愉悦、禁忌、多元、性倾向,有的家长提到性工具、床、AV,等等。其实,性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我们进行集体讨论时,会发现每个人对性都有自己的理解。

其实,在英文里,性有两个词,分别是sex和sexuality。遗憾的是,中文里并没有这样的区分。国内有专家曾尝试用不同的中文来代替这两个词。比如,将广义的性的概念称为“大性”“全性”等。但目前这些词还没有普及,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在本书中,我会用狭义的性和广义的性来划分性的概念。

狭义的性(sex),简单来讲就是生理上的性。比如,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学上的分类,是由基因、染色体和激素决定的。sex是人与生俱来的、不会改变的(通过医学技术改变个体生理性别的现象除外)。文化对sex没有影响。在大多数文化中,sex指的是与性交有关的一切概念。

广义的性(sexuality)包含的内容很多,不仅包括狭义的性,还包括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倾向、情欲、愉悦、亲密关系、生殖等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很多是和孩子的性教育有关系的。

由于广义的性包含的内容太多,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让大家都认可的广义的性的概念。在下文,我将从五个方面具体讲解广义的性所包含的内容。

性认同

什么叫性认同呢?通俗地讲,就是个体是如何感知自己的性特征的。

这是一个在生活中不常出现的概念,相对来讲有些晦涩难懂。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将它拆分为几个子概念,分别是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及性倾向。

这些概念看上去仍然比较晦涩,但我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大家就清楚了。

妈妈们在生孩子的时候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助产士剪断脐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看宝宝,尤其会提醒妈妈看一下宝宝的生殖器官,让妈妈确认自己生的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通过宝宝的外生殖器官来确定宝宝的生理性别的过程。

实际上,生理性别通常由六个维度决定,这六个维度分别是基因、染色体、性腺、性激素、生殖器官和体表性征。生理性别层面的大多数特征在人出生时就会表现出来。然而,性激素开始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是在人进入青春期之后。人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大量分泌性激素,生殖器官会继续发育,男性、女性的体表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简单判断个体的生理性别的标准就是生殖器官和体表特征。比如,有阴茎的是男孩,没有阴茎的是女孩,等等。

当然,这都是成年人的认知。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性别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听到身边的人说起男孩、女孩,才慢慢了解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两种性别的人,并且开始学着判断人的生理性别。比如,他们慢慢地会知道穿裙子的是女孩,不穿裙子的是男孩,等等。然后,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标准判断身边人的性别。比如,这个穿裙子的是阿姨,那个穿裤子的是叔叔;这个长头发的是阿姨,那个短头发的是叔叔;等等。

咦?那个留着短头发、穿裙子的人,是叔叔还是阿姨呢?这个时候,孩子会发现自己的判断标准不管用了,因此会寻找新的判断标准。慢慢地,孩子知道站着尿尿的是男孩,蹲着尿尿的是女孩。最终,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最核心的区别就是有没有阴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判断自己的性别,会告诉别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是孩子进行性别认同的过程。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自己的生理性别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有阴茎的生理性别为男性的孩子认为自己是男孩,没有阴茎的生理性别为女性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女孩。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他们的性别认同和自己的生理性别不一致。也就是说,一个生理上是男性的孩子,有可能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是一个女孩;而一个生理上是女性的孩子,有可能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是一个男孩。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了解自己的生理性别后,常常会有一种“我生错了”的感觉。

当然,只有极少数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其中有一些孩子甚至会在长大成人后通过变性手术来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

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在对自己的性别建立认知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性别角色。比如,家长和老师经常会告诉孩子:“你是男孩子,所以你应该……”“你是女孩子,所以你应该……”长此以往,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强化下,在社会上关于男人、女人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性别区分的信息的影响下,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他们慢慢会形成这样的认知:我是一个男孩(女孩),我就一定要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关于性身份的认同也在逐渐发展,那就是性倾向。性倾向指的是一个人从身体和情感上被同性还是异性吸引。顾名思义,被同性吸引就是同性恋,被异性吸引就是异性恋。如果同性和异性对一个人的性吸引力相同,那么这个人就是双性恋。

性倾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到底受什么因素影响,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是,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一些关于性倾向的基础就已经存在,而他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探索去了解自己的性倾向,并且最终认同它。

由于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异性恋,所以关于性倾向的认同,对异性恋者来说更容易一些。而对同性恋者来说,他们起初可能会感觉自己和大多数人有些不一样,而后会因为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对自己的性倾向产生困惑,甚至是痛苦的情绪。性倾向是无法通过所谓的“治疗”来改变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后,试图通过“治疗”改变这一情况并不可取。给予本身就已经很痛苦且很有压力的孩子支持和接纳,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关系的建立

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互动,绝大多数人会恋爱、结婚。

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呢?答案是从小就有机会体验喜欢和爱的感觉,有机会和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

我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小时候,父母怕我们“早恋”,对于我们和同学的交往施加各种横挡竖拦;当我们上了大学,家长会经常对我们说“你要好好学习,毕业了才可以恋爱”;我们一大学毕业,家长马上又会催我们结婚、生孩子,生怕我们落后。但是,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

有太多的来访者曾向我倾诉自己对婚姻的不满,他们中甚至有人跟我说“现在流的泪都是婚前脑子进的水”。这些来访者大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小时候,家长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干涉过多,不允许他们“早恋”,甚至会为此责骂他们;不允许他们表达爱或感受爱;等等。当然,他们也从来没有在父母身上看到亲密关系的良好示范。

人的情感、认知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从小在喜欢和爱的感觉体验上经常受限制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会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且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喜欢、爱、信任与分享,才能学会建立友谊关系,才能学会建立恋爱关系,才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感受,才能在各种关系中获益以及懂得需要承担的风险,才能学会表达、沟通、拒绝,才能学会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孩子的必修课。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害就过度保护孩子,反而会让孩子的成长受到阻碍。如此,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走入婚姻及其他关系时,将面临巨大挑战。

作为家长,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给孩子空间,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另外,我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千万不要觉得在孩子面前展现夫妻之间的爱与和睦不合适。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家长认为夫妻间的亲密行为不适合在孩子面前表现。但是,当我们在孩子面前把这一切隐藏起来,孩子可能会怀疑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好,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觉得夫妻之间的互动就应该是看起来比较冷淡的。

看到很多成年人在婚姻中不知道怎么爱对方、不知道怎么表达爱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在婚姻中遭遇这样的困难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下定决心做一些改变,以让我们的孩子不再遭遇同样的困境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夫妻间所有亲密的行为都可以展现在孩子面前。夫妻间有一些行为是私密的,不能被第三者看到,应该得到尊重。但是,适度的拥抱、亲吻,或是互相关心的话语和行动,被孩子看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性渴望

性渴望,这恐怕是家长最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在我们的观念里,孩子就应该是纯真的、美好的,和性需求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请你想一想,为什么你会认为性渴望是不好的?为什么你会认为性渴望在纯真、美好的孩子身上就不应该出现呢?也许,你从心底里就觉得性是一件不那么好的事情,是有些肮脏、龌龊的事情。

如果你的确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对性的理解是比较消极的。其实,性是人身上自然存在的。“食色,性也”,性是人的本能。只要我们懂性、爱性,性就可以很美好、很积极。至于性骚扰、性侵害,这只是我们或他人在体验性、实践性的过程中没有遵守法律、道德所致。举个例子,锻炼身体本身是一件很正面、很健康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过度锻炼或用错了方法,就有可能使身体受到伤害。性,也是如此!

我们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改变自己对性的负面认知。否则,我们的性教育很可能也会变成消极的,我们很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把自己不科学、不合理的观念当成知识传递给孩子。至于家长应如何了解、改善自己的性认知,我在之后的内容中会详细讲解。

对孩子来说,性的发育几乎每天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到了一定时期,孩子肯定会有性渴望,会感受到自己身体里的性欲望,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性吸引。孩子更为明显的感受一般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出现的,是由性激素的大量分泌引起的。

这时候,孩子会体验到基于不同的感官产生的性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而性欲的产生也并非总是源于外界的刺激。很多时候,身体分泌的大量性激素会让孩子有某种感觉,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扰。当孩子为此求助于家长时,很多家长可能会这样搪塞孩子:你别想就不会勃起了,你别想就不会有感觉了,你别看那些关于恋爱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图片、影片、电视剧就不会想这些了,等等。事实上,这样的开导反而会让孩子更焦虑、更手足无措。其实,这时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给予孩子一些正确的、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除了非常明确的性欲望之外,还有一样东西,虽然没有强烈的性意味,却也是性渴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皮肤饥渴感。

所谓皮肤饥渴感,是人体肌肤渴望被触碰和接触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强调婴儿抚触的重要性的原因。皮肤被触碰的需求是孩子从出生起就有的。若皮肤饥渴感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绪体验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皮肤饥渴感并不仅仅存在于婴儿时期,而是存在于人的一生。这种感受我们成年人也有。

请你想一想,当你的身体长时间没和别人接触的时候,你是否非常希望有人能碰一碰自己的身体?当然,这种身体接触不仅仅限于爱人之间的亲密接触,还包括与家人和朋友的拥抱、握手等。长时间没能和任何人有身体接触时,你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会有孤独感,会经常没来由地觉得沮丧、不安。是的,这都可能是皮肤饥渴感没能得到满足的结果。

可见,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身体接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相信,在现有的育儿理念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家长即使不能给婴儿提供充足的抚触,也一定会经常抱抱孩子、摸摸孩子。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可能会忽略孩子对身体接触的需要。你也许会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应该独立了,再赖在家长怀里要亲亲、要抱抱成什么样子!男孩的家长更会这样认为。有些家长甚至会在面对儿子想被抱抱的需求时告诉他们,男孩是不能这样的,男孩要勇敢、独立、坚强。殊不知,再大的孩子也有皮肤饥渴感,正当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

另外,学校里常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经常拍这个人一下,摸那个人一下,有非常多的打闹、嬉戏行为。很多老师、家长时常会给这样的孩子贴一些标签,如“不听话”“没礼貌”,甚至“多动症”。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皮肤饥渴感没有得到满足才会这样。当孩子的皮肤饥渴感在家中没能得到满足,他们必然会向外求。对女孩来说,她们彼此之间还能拉拉手,挽挽胳膊。但对男孩来说,他们在家里不被允许赖在家长身上,在学校里如果有拉手等行为肯定又会引来异样的目光,他们能够找到的可满足皮肤饥渴感的方式只有追、跑、打、闹等。毕竟,男孩“淘气一点儿”最多只会受到批评,并不会引来那么多异样的目光。

总之,皮肤饥渴感是孩子不能被忽视的基本需求。所以,无论孩子多大,请经常给他一些拥抱。哪怕只是拍拍他的肩膀,也是很好的。千万不要让孩子因为皮肤饥渴感得不到满足而沮丧、委屈,甚至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感受。

性的表达

性的表达指个体如何表达自己的性,以及对他人的性表达的反馈。

也许你会说,这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密。

比如,孩子对他人产生好感甚至爱慕的感觉时,他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现实生活中,太多孩子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想要引起对方的关注,继而做出了拽对方的头发、骂对方、和对方吵架等看上去不那么友好的行为。显然,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对方不满,也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所以,教会孩子采用友好的、别人能接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性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当下这个网络十分发达的时代,家长都非常担心网络色情信息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确,在孩子对互联网越来越熟悉的今天,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会悄悄进入孩子的生活。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还可能主动去搜索色情影片或图片。可以说,这就是网络媒体上的性表达对孩子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味禁止、阻拦是没有用的。如何直面这样的问题,并且做好积极的引导,是家长必做的功课。

比如,当孩子恋爱了,对方表示希望和他(她)发生性行为时,他(她)如何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呢?在这个过程中,做决策、沟通、拒绝的能力很重要。这些都是性的表达。

又如,面对类似性骚扰和性侵害这样负面的、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和性表达时,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呢?

当然,性的表达还包括媒体上出现的一些常见信息。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如果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两个人亲热的镜头,家长会不会非常尴尬?是不是会默默观察孩子的反应或是想让他赶紧离开?又如,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如男人就要打拼事业、女人就要相夫教子……是我们希望孩子学习的吗?我们又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是的,孩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性的表达的社会。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地表达性,以及科学应对他人和媒体表达的性信息。

性健康与生殖

在性包含的所有内容中,这部分内容恐怕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也是我们在提到性教育时最常联想到的内容。

所谓性健康与生殖,具体包括:我们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殖器官;生殖器官在哪里,都叫什么;什么是隐私部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月经和遗精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选择发生性行为,这个行为可能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何避孕;当遇到非意愿怀孕时,是否要选择流产;如何预防性传播疾病;等等。

这些内容,当然都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逐渐帮助孩子了解的。而在什么时机、通过什么方式告知孩子,家长应该好好斟酌一下。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上面提到的广义的性包含的五部分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孩子的性别认同,一定是以他的生殖器官决定的生理性别为基础的;孩子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性的表达;在帮助孩子远离性侵的教育中,一方面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隐私部位,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识别那些不怀好意的性表达,进而学会拒绝、逃离和求助;等等。

以上五部分内容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我们对于孩子的性教育也要涵盖这五部分内容。这样,我们给孩子的性教育才是综合的、全面的性教育。这样的性教育才能对孩子的性发育与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理解性是积极的、美好的,而错误甚至不怀好意地表达、实践性,则会带来负面的结果,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也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在享受积极的、美好的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同时不伤害他人。

近几年,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随着家长对于防性侵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在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只强调关于性保护或性安全的内容。家长这么做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因为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受到伤害。殊不知,过度向孩子强调性会带来伤害、要学会防范性侵、不要让别人伤害自己,虽然可以提升孩子的性安全意识,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性是不好的,会带来危险,进而让孩子对性产生恐惧。这样的恐惧,在孩子日后建立各种关系的过程中,如恋爱、结婚等,会让孩子十分困惑甚至痛苦。

所以,我们要做的性教育,务必是全面的性教育。既要向孩子强调性是积极的、美好的,又要教会孩子防范那些可能存在的伤害;既要让孩子的困惑随时得到解答,又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对性的探索和疑惑是不应该的;既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决定,又要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等等。

当然,这听起来并不容易。不过,你拿起这本书,就是一个很棒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