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解读儿童16种心理类型,高效养育孩子
- 江雪华
- 902字
- 2024-10-08 17:43:03
序言
当一个可爱的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为人父母的我们会充满欣喜和骄傲,但可能同时也伴随着不安和焦虑。我们该如何养育他(她)呢?有些父母比较幸运,有一个不爱哭闹、一逗就乐的“天使宝宝”,或者吃饱喝足后就能安安静静待着的宝宝,但有的父母可能会遭遇难以安抚、哭闹不休、让人抓狂的宝宝,或者有的宝宝从小就精力旺盛,手脚动个不停,一旦能走路了,就会爬上爬下,四处探索。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喜好,例如,在家庭或朋友的聚会上,我们可能会看到某个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兴致勃勃地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而另一个孩子却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表演,还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可能对此毫无兴趣,仍在打打闹闹。
每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如果我们能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认识与了解孩子的特点,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更有效地养育孩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本书为大家介绍的心理类型,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格观点。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类型,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类型由内倾、外倾两种态度和感觉、直觉、情感、思维四种功能组成,因此而表现出不同的行动方式。一个人能否依据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成为自己,是衡量其是否能正常成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一种“最自然、最轻松地去做事情的倾向”,有的孩子擅长做手工,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推理,有的孩子富于想象,有的孩子情感细腻,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一定的领导力。进行儿童教育时,如能基于心理类型,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自信,促进孩子对自身能力的运用与发展,这是家长抑或老师的一门必修课。
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相对于躯体疾病而言,常常比较模糊而难以客观。当孩子表现出这样那样的状况时,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达到自闭症、多动症、情绪障碍等严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的程度,常常只是孩子某些特点的表现。
运用心理类型的观点去看待孩子的表现,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减轻养育孩子的焦虑,接纳孩子、善待孩子。对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类型加以了解与认识,寻求与孩子的心理类型相匹配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