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散骑舍人

雨哗啦啦的下着。

南京皇城守备府内,这会儿热闹得紧。

徐鹏举、韩士英、郑障、张垣、曹松、方东,以及南京六部其他五部的尚书、侍郎,还有南京五府的佥事,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等等均在。

这些大明朝南都的一二三品大员,都围着剿匪的大功臣张渠、宋天玺说笑着。

“我说,宋缇帅,张军门,你们二位此次太湖剿匪可是立了大功了。太湖至少又得三五年不会有大乱子了。”说话的乃是南京礼部尚书万镗。

“大宗伯您这可是夸奖了!”宋天玺赶紧向万镗拱手道:“这次能够剿灭太湖水寇,除了我与张军门,还是守备府诸公领导得力,我跟张军门可是不敢邀功。”

万镗,弘治十八年进士,历官显赫,曾执掌南京都察院,更因敢于直谏,触怒当今圣上在家赋闲十年。

严嵩入阁以后,因着同榜进士,这才重新进入朝堂,历任南京刑部尚书、南京礼部尚书至今。

“不敢当!不敢当!”张渠也在一边谦虚的拱手。

“呵呵!”万镗笑了笑,朝宋天玺和张渠拱手还礼道:“宋缇帅、张军门过谦了。奏疏送上去以后,严阁老大为赞誉,在今上面前没少夸赞。”

“入值西苑的时候,今上还对严阁老说,北边战事不宁,大同总兵、副总兵战死可谓是不幸。然太湖剿匪也算一功,提升了南直隶诸卫的士气,当得奖赏。”

“严阁老提携!”宋天玺、张渠朝着北方抱了下拳,张渠道:“比起北边的战事,太湖剿匪实则算不得什么大功,严阁老如此为我们说话,倒是让严阁老费心了。”

“谦虚了!”韩士英在旁开口道:“太湖匪患,这些年影响了太湖周边的安危,这次能够一举荡平,全是你们的功劳,守备府不过是配合罢了!”

“今上乃圣明之君,即使没有严阁老说话,定也知道太湖之情形,下旨嘉奖出自圣意。张军门、宋缇帅,二位当感谢陛下才是!”

“对对对!”两人赶紧起身,朝着北方叩拜,嘴里高呼着:“陛下英明!”

万镗却是被韩士英的一句话说得老脸通红,好在他脸皮够厚,只是讪讪笑了笑便不再说话。

他是严嵩举荐才得以入朝,严嵩说的话,在他那里堪比圣旨,这些年事事恭顺,也是对严嵩的感激。

韩士英则不同,他跟严嵩本就是政见不合,对严嵩好些做法根本不敢苟同,特别是在处置夏言还有朱纨的事情上,韩士英憋了一肚子的火。

这也是韩士英只能在南都待着而没有办法进入北京的原因。

万镗还想把太湖剿匪的功劳都往严嵩头上挪一挪,他自然不会同意,方才开口说话。

“不管严阁老如何,凡事还是要公正廉明!”韩士英在一旁若有所指的说道:“太湖剿匪是谁的功劳就是谁的功劳,严阁老说什么都改变不了。”

“今上是英明的君主,做臣子当好生辅佐今上,而不是对某些人阿谀奉承,事事恭顺。”

“我~”万镗岂会听不出韩士英的话外音,在场的都听得出来。

“哎呀,我看还是宣旨吧!”眼见万镗被韩士英说得脸红脖子粗的,旁边的南京吏部尚书屠楷赶紧朝徐鹏举说道。

“对对对!”徐鹏举连连点头,看向了旁边南京司礼监的宦官。

“要不再等等~?”这个宣旨的宦官倒没有实权,北京来了旨意,今天他也就是奉旨宣旨的。

“等等吧!”韩士英道:“墨哥儿这次太湖剿匪是出了大力的,该让他一起来听听!”

对于唐儒的这个大外孙子,韩士英也是喜欢得紧。

以前纨绔归纨绔,只要现在洗心革面,浪子回头,就还不算晚。

“走快点!走快点!”守备府外,宋之墨、曹文炳、方炳哥仨跳下了马车,一人撑着把油纸伞,淌着水流,踩着石板,快步朝着守备府大堂走去。

这个地方哥仨还算是熟悉,跟着家中长辈来过一两次。

“哎呦,宋舍儿您可算是来了!”

守备府外,值守的锦衣卫赶紧迎了上去。

他们都是跟着宋天玺过来的千户官,对于自家缇帅的儿子自然是认识。

宋之墨只是向他们点了点头,没有多说话,跟着走进了大堂。

三人一踏进大堂,见到大堂中坐着的一众一品、二品、三品的大员愣了愣,那么多人怎么叫啊?

想了想,三人连忙朝着众人躬身,高呼道:“小子宋之墨、小子曹文炳、小子方炳,见过诸公!”

“行了!行了!别拘礼了!”

徐鹏举看着哥仨也没有多问,只是朝着宋之墨招了招手,示意他走到前边,然后看向那宦官道:“小公公宣旨吧!”

“陛下有旨!”

宦官开口唱和!

众臣哗啦啦在地上跪了一地。

“自大明立国以来,太湖匪患不绝,今......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宋天玺、提督新江口营张渠,赐五十金,赏绸缎百匹,其余诸官赏赐有差,着南京守备府依例赏赐。”

“南京国子监监生宋之墨,剿匪探查有功,着领散骑舍人,继续在南监读书,钦此!”

“臣等叩谢陛下!”

诸臣再次山呼!

“恭喜!恭喜!”众人朝宋天玺、张渠抱拳恭贺。

虽是只奖励了金子的绸缎,对于宋天玺和张渠而言足够了,太湖剿匪自然比不上剿倭、抵御俺答的功劳大。而且二人升职皆是今年的事情,没过去两个月,自然是不能再升官的。

但是圣旨中的意思,陛下记着他们的功劳,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只要下次再立军功,再往上挪一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倒是宋之墨,得了个散骑舍人,这可是天大的恩赏。

散骑舍人与勋卫同,均为皇帝亲卫,由勋臣子弟或者高级武官子弟充任,铨注于锦衣卫,即由锦衣卫考核,并由科道官荐举,一旦营中有缺即可补员。

天顺时,改勋卫与散骑舍人秩比正千户,月支米十六石。

宋之墨这个散骑舍人虽只是个头衔,不能在侍奉皇帝驾前,但是有这头衔就够了,等到十五六岁以后,再通过科道官荐举荐举就可以在营中为官。

说不定还会成为大明朝勋臣子弟中最年轻的实职武官。

而皇帝授予这样一个在勋臣中都难得的头衔给宋之墨,怕是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