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多种多样,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而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突破千万,达1076万人,再创新高(表2-1)。与大规模的毕业生人数息息相关的是就业情况。2013年,因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此后,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每年的就业季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表2-1 2013—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为1237万,占全国需求的10.19%,求职申请人数为896万,占全国共计求职人数的10.56%;与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有所下降,而求职申请人数不减反增;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16.77%,而求职人数增加了69.82%。

(二)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既是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认知社会的第一步,又是大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思维认知和能力储备是关键。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个人定位模糊,就业期望不切实际,存在就业观念有偏差、就业能力不匹配等现象。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就业观的改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求职就业的道路上,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根源于其自身未能实现思维的转变,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对“个人能做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缺乏深入思考,表现出就业的功利化倾向和从众心理。部分大学生的“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偏向在工作稳定的体制内就业,盲目追求进国有单位、考取公务员,出现了专门的“考碗族”。部分大学生消极等待,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消极悲观、自甘落后,长期无所事事,造成个人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消磨殆尽,出现了“啃老族”。部分大学生囿于职业等级观念,将职业岗位分为高低贵贱、三六九等,片面追求光鲜亮丽的体面工作而轻视基层岗位上的劳动,出现了“懈怠就业族”。部分大学生秉持刚性就业观念,期望“终身一次就业”,岗位选择、职业追求过于理想化,一旦无法找到符合其主观设定的心仪工作,宁可“有业不就”。

第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实际需求不相匹配。能力素质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大学生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越高,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的概率也就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能力不适应工作需求、创新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和缺乏求职能力和技巧。扎实的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立足职场的基石。然而,学校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往往具有滞后性,大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相对较差,与工作实践需求不匹配。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2年,社会实习1年。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时间较短。一些院校盲目地追求社会时尚,设置相关专业,但是其本身教育教学能力有限,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使得毕业生仅仅能够达到入门级水平,难以满足社会高端技术层次岗位的需要。

(三)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着深层次、多元化结构方向发展,各产业之间开始进行优化升级和调整,并已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朝着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缺乏的是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逐渐放宽了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而更加注重人才的潜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巨大的机遇。

1.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了新机遇

经济实力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于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发展不仅受限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更受制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回溯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当区域内的经济实体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之后,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或者进行复杂劳动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此时原有工人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需要职业技术能力更高的工人,这就为职业教育创造了最基本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方向、规模和人才技能标准将从根本上影响地区内高职教育所具有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不一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这就必然使得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上有一定的差异。此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从而使得高职教育在发展阶段上呈现一定的差异。所以,高职教育要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就必须紧跟经济的发展步伐,做到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对人才需求产生影响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企业对人才类别及技术等级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这些企业急需研发型人才、设计类人才,以及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升级,原有的制造业领域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四)毕业生专业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受需求结构变化和技术加速转型的双重刺激,数字经济逆势增长,大学毕业生线上择业、线上就业趋势非常明显。面向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课和就业服务网站上线,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求职的负面冲击。线上择业、线上就业的趋势,反映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兴起。大学生普遍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适应就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较强,在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未来大学毕业生进行线上择业与线上就业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数字产业和数字服务将深刻地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择业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机器换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大大提升,减少了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新兴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是在高职院校中,专业对口的新兴产业的人数却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衡较为突出。

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丰富,但社会实践不足,其就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接轨不够紧密,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锻炼的现象依然存在,而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专业设置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造成一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

拓展阅读

近年来,企业“招聘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愈演愈烈的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如何正确对待招聘难与就业难?

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要盲目攀比学历,要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自己是高职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而高职毕业生却具有优势。所以高职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要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3.先就业,再择业,谋长远未来

目前,不同学历层次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大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在求职过程中,应勇敢地“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4.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对收入、工作单位性质和环境等方面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地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大学生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再就业的选择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这个选择是比较现实的。

5.看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过去大学生择业就业时只是把工资薪水等经济待遇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现在大学生应当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结合起来考虑,这是有较强事业心的表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选择自己最能全力以赴的职业,或最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品格和优势的职业。

6.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没有正确的择业技巧和方法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扰,这样才能顺利就业。

(五)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突显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规划人生道路。我国越来越多的“0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其次是毕业生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慢就业”折射出毕业生新的就业观。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和宽容度都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对于就业的观念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而是选择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

“慢就业”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制定未来规划,提高就业质量,为他们提供缓冲期。但是,如果盲目选择或“宅”在家里无所事事,也可能会使“慢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