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就业指导的历史沿革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对失业问题的切实解决、劳动力结构的合理优化,以及生产资料的充分利用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包括始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就业指导的始创阶段
现代职业生涯辅导的奠基人——弗兰克·帕森斯于1908年在波士顿创立职业局,提出“就业指导”概念,标志着就业指导发展历程的开端。就业指导在始创阶段的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如下。
1.就业指导缺乏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测验工具
20世纪初,心理学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与就业指导理论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也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当时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帕森斯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清楚地了解自己;第二,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第三,合理推断前两个要素的关系。在当时而言,这虽称不上是正式的理论,但却对就业指导工作产生数十年的影响,并成为就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2.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人职匹配”进行
根据帕森斯提出的职业指导三要素,就业指导工作的范围主要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经验,帮助求职者了解自身的生理特点、能力、需要、兴趣等特征;二是帮助求职者获得有关社会上各种职业的规范、要求、酬劳、发展前景及有关职业状况的资料;三是指导青年结合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做出适当判断,进行职业选择。
3.就业指导工作的效度缺乏客观的验证
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主要是收集与传递职业资料,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教育指导与训练。而这种指导与训练也因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其形式仅限于为求职者提供自己收集的资料或提出建议等,所以效度缺乏客观的验证。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发展起来以后才逐步得以改善。
(二)就业指导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之后,就业指导的概念迅速由美国传遍英国、苏联、日本、德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同时就业指导工作由社会渗透到学校,在学校普遍开展,而且日趋科学化、制度化。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为就业指导的发展阶段,此时就业指导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心理测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20世纪初,个别智力量表问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甄选从军人员,编制出了一些智力测验量表。接着,各种用以辅助职业指导的心理测量工具也陆续编制出版,如1927年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 1931年美国的明尼苏达就业安置研究中心编制了多种职业能力测验量表,其中包括“明尼苏达文书测验”“明尼苏达空间关系测验”“明尼苏达书面形状测验”等。这些测验量表在“二战”前后被应用于社会的一些领域。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各种心理测验的兴起,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开始使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去获得有关求职者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及个性特征等资料。除此之外,统计学的发展及测验技术的改进,推动更多测验量表陆续问世。
2.系统整理出版的职业信息资料为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由政府部门出面,根据国家人力供需总体情况,一批专家学者编写出了职业信息汇编,从而完全改变了就业指导者自己收集资料的状况。如美国联邦政府原就业服务处,除编制综合性的通用心理测验量表外,还收集全国各地区人力供需状况资料,编辑了《职业分类词典》,提供各种职业的所需条件、待遇、福利、发展前景等资料,同时,还定期出版《职业展望手册》《职业展望季刊》等刊物,为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具体参考资料。
(三)就业指导的成熟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今天,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发展,并赋予了它全新的特点。
1.指导手段更加先进
从就业指导的手段来讲,有关职业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方式由书面形式转向多元化,视听器材及电脑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近些年,信息网络、软件系统把各种测验资料与职业信息资料合为一体,打破了时空界限,简化了统计方式,优化了测量手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2.指导的范围更广
从理论发展上讲,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就业指导专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以就业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方式。他们从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探讨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的问题,倾向于从整体角度研究求职者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影响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的心理及社会因素,即不仅研究和指导就业问题,还关心就业后的职业适应问题,以及职业生活以外的其他各种角色与生活方式问题等。理论上的突破使就业指导实践从传统的、狭隘的指导扩展到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全面指导,把就业指导上升到生计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高度。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
就业指导的发展不仅是所利用方式、手段的更新与提高,更是所涉及内容、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创立期和发展改革期两个时期。
1.萌芽创立期
1916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预测就业趋势并为学科建设提供依据。1920年,清华大学王文显教授率领学生去美国搜集各种职业资料。1923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1925年,清华大学庄泽宣教授编写了《职业指导实践》一书。1929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案》,并规定了三条实施学生职业指导的办法:第一,各级学校在最后一学年应有升学及职业指导;第二,全国各大学及中学应设立职业指导部;第三,各省设立职业指导部,大学为之拟定职业指导程序。之后,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实施职业指导工作。与学校实施就业指导相呼应,社会上各种职业指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31年9月21日,以研究职业指导为宗旨的“全国职业指导机关联合会”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旨在从事就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训练等工作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职业指导所”等社会组织也相继出现。这些组织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中国的职业指导发生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在改变国人盲目择业状况、增强国人择业观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发展改革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断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配置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调配、大包大揽的办法。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缺乏大量的建设人才之际确实起到了宏观调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法的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次分配定终身,限制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与合理流动。客观地讲,在这一段时间内,就业指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为了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从1982年起,国家积极而稳妥地实行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983年,部分高校实行了国家计划内的“供需见面”;1985年,国家批准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中试行在国家方针指导下采用“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办法;1986年,一些高校实行“切块计划,供需见面”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89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这个带有过渡性质的“中期改革方案”;199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高等学校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199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基本上完成了招生并轨,2000年以后的学生上大学全部自费,不包分配。自主择业成为每个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提供就业指导也是每一所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内首提“职业指导”一词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百余年来,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共生共长。
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大学生人数激增,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2003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这是国家应对扩招后大学生数量猛增采取的有效应对举措,同时以政策形式确立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文件的颁布确定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大学生职业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自此有章可循。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自此,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性质被确定为必修,课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课程及相关研究蓬勃发展。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进一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全程化课程体系的理念确立。
2019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强化针对性职业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高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这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更加具体的指导,确定了不同年级的授课重点和育人重点。
2020年,《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所采取的新举措,这一举措将就业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各地各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活动,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这表明了国家对应届生群体就业工作的重视,体现了国家对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而专门开展的指导性的通识必修课课程,覆盖全体大学生,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