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韩信身世
- 家父项羽:开局驰援垓下
- 一白夜不昏
- 2004字
- 2024-10-06 09:00:04
韩信生活在淮阴,这个地方,原属于楚国的国土,从这一点上来讲,韩信算是楚国人。秦灭楚之后,在这里设立了东海郡。韩信从8岁到23岁之间,是在大秦帝国的统治下生活。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常常以封地为“氏”,根据韩信的“姓”,我们推测,他应该是韩国的王族后裔。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韩信即便是穷的吃不起饭,身上也背着一把剑。在古代,剑是“士族”的标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是韩信作为贵族后裔唯一的傲气,因此,他即便饿死,也不会把剑给卖了。
还有,在韩信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有一个“漂母”可怜他,连着十几天给他带饭,韩信很感激,说将来发达了要报答漂母,漂母说了一句话: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呼!
漂母的意思是:“你堂堂一个大男人,连饭都吃不上,我是看在你是王族子孙的面子上,才给你饭吃,就你这熊样,我还指望你报答我,你不饿死就算烧高香了”。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韩信的身世。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进攻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被灭,秦国将原韩国都城附近改为“颍川郡”。
随着韩国的灭亡,大量的韩国王族宗室开始逃离,其中有一个王族后裔带着老婆逃到了楚国的淮阴,在这里落脚,并在两年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韩信”。
韩国虽灭,但是王族后裔的贵族风气不改,他从小就教韩信读书认字,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教材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韩信一直随身携带。在韩信稍微年长之后,他又打造了一把宝剑,送给了韩信。
之后,这个王族后裔去世,留下了韩信母子二人。
古代的贵族,那是真正的“十指不沾阳春水”,从来都没有干过活,也从来就没有干活的意识,他们一生下来就有封地,封地内的所有土地都是他自己的,土地上所产出的粮食,他都有权拿走一部分。
到了韩信这一代,虽然已经国破家亡,流落他乡了,但是,贵族的习气依然很重。
韩信长的身材魁梧,人高马大,但是,他从来不干农活,也不去做生意,也没有机会出仕当个小吏,每天就是腰中佩个剑,在大街上游荡,到饭点了,就去朋友家里蹭饭。不是一顿两顿的,而是天天去。
他的这个朋友,是淮阴县的“南昌亭长”,和刘邦的“泗水亭长”是一个官职。
韩信天天来蹭饭,时间长了,南昌亭长的老婆也烦了,于是就不按饭点做饭,等韩信来的时候,一家人早就吃完了,韩信就没饭吃了。
没饭吃,就得饿肚子,那怎么办呢?
好在,淮阴是江南水乡,遍布着河流湖泊,韩信就到城外的河里去钓鱼吃。在河边,有几个妇人经常在这里洗衣服,被称为“漂母”,其中有一个“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了韩信一点。
此后十几天,漂母每天给韩信带饭,韩信很感动,对漂母说:“以后我要是发达了,一定会重重报答你的”。
不说还好,这一说,漂母反而生气了,她说:“瞧你那熊样,一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能发达到哪里去,我是看你可怜,曾经也算是王孙,现在落到这个地步,居然还说大话,要报答我,你先养活了你自己再说吧”。
韩信这种落魄劲儿,不但漂母看不起,连市场上卖肉的屠夫也瞧不起。
别看市场上的屠夫地位卑贱,但是好歹他们也是靠劳动生活,他们对韩信这种落魄子弟是最看不起的,饭都吃不起了,还带着剑装大爷,和清末的八旗子弟一个熊样。
因此,在众人的怂恿之下,有一个屠夫站出来挡住了韩信的去路,挑衅的说:“韩信,你整天腰里佩个剑,你以为你是什么武士吗?你要真是武士,来,朝我肚子上刺一剑,如果你不敢,那就从我裤裆子底下钻过去”。
面对如此羞辱,韩信用几秒钟时间控制住了自己的愤怒情绪,然后乖乖的从屠夫跨下钻过,引发路人的哄堂大笑。
对于韩信来说,这不是什么忍辱负重,这只是弱小无助。
一个外地人,逃难到淮阴,举目无亲,身无分文,还有老母亲要侍奉,面对地痞的欺负,他能怎样,真的一剑刺过去,那等着韩信的就是牢狱之灾。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司马迁到淮阴去搜集过来的,如果没有后来的秦末大乱,如果刘邦不接纳韩信,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这些故事,也永远不会有人再讲。
苦难,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去回忆,去品味。
多年后,韩信以楚王的身份回到淮阴,找到了当年的三个人,他给了漂母一千金,以报答当年的“一饭之恩”,他找到当年的屠夫,提拔他到军中任职,唯有南昌亭长的老婆,韩信心中耿耿于怀,只给了她一百钱,临走还不忘说一句:“你这个小人,心胸狭小”。
两次跳槽,得偿所愿
韩信自幼熟读兵书,尤其是《孙子兵法》,可以说已经是烂熟于心。
他是有才华和能力的人,他的长处在于军事谋略,可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六国之金于咸阳,筑十二金人。天下一统,韩信的军事才能,已经无用武之地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迅速得到了各路人马的响应,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浪潮。
作为韩国王族后裔,韩信自然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但是,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观望局势。
和刘邦不同,韩信是一个“独行侠”,在淮阴,他没有朋友,没有威望,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他有的,只是一个宏大的愿望:“将百万之师,施展平生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