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学习

学习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人强大的力量。

一说到学习,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学校,想到读书。那么我们就开始从学校,从读书说起。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古人早已给出答案: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至今这些答案仍然被很多人奉为读书的目的,但是我们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学天文地理,而是通过读书,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学者,辨善恶,懂是非,于是而已。

读书,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学习方式有很多种,并非只有上课,听老师讲课一途。

对有些人而言,关上书本,闭上眼睛,听老师说一遍就会了;而有些人根本听不进去,自己看一遍就会了;还有些人,听不进,看不进,自己把课本抄一遍就会了;还有些人,听不进,看不进,写不进,自己亲自动手做一遍就会了;还有些人自己照着书念出声,书念完了,也就学会了。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找对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用错误的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那学习不过是一种折磨。

学习也是一个神奇的事情,我们有时会发现,有些东西,我们并没有学过,但是有些东西就像是突然从头脑里面冒出来一样,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我们相信,人类有一个群体意识的意识场,这个意识场存在于某个地方,类似于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人类至今为止所有的知识都储存在这个意识场里面,而且在这个神秘的意识场,不断的产生的新的知识。

所谓我们的学习,只是通过某种途径让我们与这个意识场取得联系,并通过某种联系把意识场的信息输入到我们的大脑里面;甚至是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这个意识场,学习只是通过某种方式激活意识场里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我们只看一眼,就知道了关于这件东西的很多信息,就像瞬间激活了一个资料库一样。

而且,当一个人所学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这些知识会在大脑中自动组合,并诞生新的知识,让一个人的知识越发丰富。

当然,这种知识的自我增长乃至创新或许仅仅是我们激活了意识场的某些信息,并恰好这些信息传到了某个特定人的脑海,就成了所谓的灵感。

如果真是这样,不知道牛顿和爱因斯坦作何感想。

意识场的例子:

把大海的蛤带到内陆,蛤的张合规律和千里之外的大海保持一模一样的频率,丝毫不爽。

100只猴子:

第一百只猴子效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在研究一个岛上的猴子。他们给猴子吃一种它们从来没吃过的土豆。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观望——该不该吃那些沾满泥巴的土豆。后来终于有一只猴子把土豆带到海边洗干净之后吃了。其他的猴子看到后,也纷纷仿效。

很奇妙的是,当第一百只猴子模仿其他猴子去清洗土豆时,却发生惊人的变化——从来没有学习过洗土豆的猴子,突然间几乎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方式。也就是说,其他不知道如何洗土豆的猴子,虽然没有跟已经学会洗土豆的猴子接触,可是竟然也知道这个方法。

更令人惊讶的是,没隔多久,洗土豆的新行为竟横越海洋,传给了另外一个岛上的猴子,可是这两群猴子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或接触。

英国科学家谢瑞克认为:不断重复的行为会形成一种记忆,即不经思考也能够反应。一百只猴子的重复动作,形成了一种“磁场区域”,其他没有学习过的猴子与这个“磁场区域”产生“共鸣”,而学会了这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