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鸽子市

“事就这么说定了啊,晚上吃饭别来那么早,搁屋里多猫会,等我通知,对了,有啥特别想吃的没?错了这村可没这店。”

张扬认真想了一下:“要是有门路,劳烦宋大哥给整点炒肥肠,就好这口,再不济,搞个酱面也成。”

“妥了,我这就去张罗,记得等下留着肚子,你就瞧好吧,一准让你甩开腮帮子造。”

宋鸿亚低声叮嘱过后,随口扒拉了几口饭,囫囵吞下肚后,也顾不得喝口热汤,匆匆忙忙的掀开房帘消失在风雪中。

“张扬,宋大脑袋方才跟你合计啥呢,神神秘秘的。”

一个四十来岁,跟吴淑倩闲聊的妇女同志往前凑了凑,好奇的打听道。

“哦,没啥,就是宋大哥说他最近总感觉心慌气短,喘不过气,睡觉都不踏实,我给瞧了瞧。”

“咦?啥病呀,这么严重嘞,传染不?我可听广播说了,现在号召咱们多喝热水,消灭敌人散播的各种病毒呢。”

“也没啥,就是宋大哥毛衣穿反了,勒得慌,我让他回屋把毛衣穿正呢。”

张扬摸了一下鼻子,佯装无事的把碗刷好。

听到这话,旁边弯腰用葫芦瓢从铁锅往外人舀温水的吴淑倩,忍俊不禁轻咳了一下。

“你呀,也学会侃大山了,把你宋大哥编排的那么笨,他要是知道了,非给你吹鼻子瞪眼不可。”

“瞧吴姐说的,实在是冤枉好人了。”

又闲聊上几句,张扬打着老赵头好心给的一柄破油纸伞,脚步轻快的回屋睡了会。

约莫几刻钟时间,精气神不错的张扬套上一件沉甸甸,北方最常见的黑色大棉袄,又戴上大毡帽,裹上棉围巾。

乔装打扮,将自己裹了个严严实实,只露出两个眼睛,才心满意足的往鸽子市那边寻摸过去。

冯家峪镇公社有头有脸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

活动区域就这一亩三分地,张扬要冒险把廖院长那肆什伍斤煤票暗戳戳处理掉,该有的防护还是要做到。

省得机缘巧合下再被人认出来,到时候再后悔就晚了。

按照吴淑倩先前交代的,张扬左拐右拐,在镇供销社旁边不远处的一间屋子旁停了下来。

没着急进去,而是找了个屋檐缓慢蹲下,打算踩点望会风。

看着不时有人从屋子里进进出出,面上悲喜掺杂,就是没人害怕,一个个仿佛吃饭喝水一般那么稀松平常。

“嘶!果然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张扬仰头瞥了眼不远处的镇供销社大门,心头蹦出一个词“灯下黑”

确认安全无虞之后,张扬踏步向前推门进去。

屋里两边窗户用木棍撑住各自翘开,正中间烧着火盆,暖洋洋的,几个人正蹲在火盆旁烤着手,瞧见有人裹的只露眼睛进来,多瞥了几眼也没多言语。

一个二十来岁,中等身材,国字脸,穿件军绿色棉袄的青年,手里掰着花生正往嘴里抛。

“嘿,你这是整哪出呀,裹的里三层外三层那么严实,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搁这搞潜伏呢。”

那绿袄青年嗤笑一声后,也没磨叽,直接了当道:“说吧,买还是卖,买的话提前说好,难搞的东西今拿不到现货,得先交钱,过几天晚上再来拿。”

“我又买又卖,这张平价煤票你瞧着给,另外,我不收钱,最好是能换一些鸡蛋、手套、瓜果花生零嘴啥的消遣用,对了,灯泡能整到不?”

张扬哑着声音,不紧不慢道。

“我姐夫开的平价煤票?”

“行,搁这等会。”

那青年愣了片刻过后,接过这张歪歪扭扭的纸条子,确认是胡润发那鸡挠一样的字迹后,倒也爽快。

收进口袋,让张扬先在屋里歇着,自己趿拉上手工纳的棉鞋,一路小跑钻进了斜对面不远处的镇供销社。

全然没注意到,围巾包裹下张扬一脸心虚的模样。

“好家伙,要不说世界太小,就是个圆呢,到鸽子市都能碰到胡润发的小舅子,得亏自己事先做足了伪装,也不用担心事后露馅。”

蹲下身子烤火,张扬等了许久不见那绿袄青年的动静,就在犹豫这家伙是不是发现端倪时,房门总算被从外推开。

青年挎着个篾匠编的破竹篮,底下铺了一层厚垫垫的稻草。

上面码着二十多个大小不一的鸡蛋,两大捧的花生、蚕豆、南瓜籽之类的零嘴,用报纸扎成两个斜漏斗的形状盛着,还有两三个带着纸壳子的电灯泡。

“这破篮子就不用还了,下次再有好物件,备着点人来就得了,别整天把自己裹得只露俩眼珠子,整的怪唬人。”

“行,爽快!”

张扬跟这绿袄青年握了下手之后,挎着竹篮离开了这灵山脚下。

“呼,好家伙,可算是用着电了,不用每天夜里再用那盏马灯烟熏火燎,蒸的人眼睛疼。”

回屋卸掉伪装后,张扬迫不及待的把那没破灯泡换掉,拽了一下床头的栓绳,发现这灯还挺亮。

一瞬间把黑漆漆的屋照的光明起来,把鸡蛋简单用水冲洗过后,泡在水炉里先煮了两个。

再把那花生、蚕豆,放在还有火炉边烤了些,张扬心情大好。

觉得这乡镇生活,似乎也没这么艰苦了。

难怪说遇到困难要克服克服,而不是张口闭口的向组织提要求,人呢,关键时候终究还是要靠自己。

剥着去壳后光滑的鸡蛋,张扬吹了吹,迫不及待塞到嘴里咀嚼了下。

蛋清鲜滑,蛋黄醇香,要不是有穿越这一遭,张扬做梦都不会把鸡蛋想的这么美味。

这年头的乡镇农村,真是太苦了呀。

城里面虽说光景不好,但只要有城市户口,商品粮,定额分配,副食,多多少少还是有,吃不多好,也不会太差,除非家里一生一堆娃娃的那种,否则家境也不会多稀烂。

可是在农村,那是真的一年四季辛劳,全指望着过年用那辛苦攒来的工分,换碗大豆过年吃顿炖豆腐啥的。

这还是年成好的时候,年成不好,大过年都得早早钻进稻草里躺着饿肚子,连烧水的柴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