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菁我书院
- 三国:开局捡到曹魏江山
- 小眼不聚光
- 2617字
- 2024-09-28 12:00:51
曹植站在原地,目送马车离去,直到看不见车影,这才讪讪回到书房。刚落座打算批阅公文,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曹植抬头,语带疲惫:“进来。”
门被缓缓推开,崔琰缓步走入,他一身藏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深色的腰带,显得儒雅而庄重:“公子,今日天气晴朗,不知您可有兴致前往菁我书院视察一二?”
曹植闻言,放下手中的毛笔,揉了揉眉心,“近日忙于政务,确是有些时日未曾踏足书院了。也好,今日便与叔父一同前往。”
*
“《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故书之重,辞之复,欲其言之文,其旨之深,盖《春秋》之作,非徒纪事,实寓褒贬,以示后世。故其文约而义丰,其辞简而理奥……”
二人刚进书院,便听到一名先生的声音在讲堂内回响,声音低沉,却似乎能洞穿历史的尘埃。
崔琰道:“乍听之下,煞有其事。”
说罢与曹植相视一笑,互相点了点头。
阳光透过窗子洒在青石地板上,讲堂内一群身着儒衫的学子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先生的讲学。先生站在讲台之上,手持竹简,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故读《春秋》者,不可不审其所,不可不察其意,不可不究其理。审其所,则知其事;察其意,则明其道……”
学子们或颔首沉思,或窃语交流,面庞之上皆显露出对学问的热望。
崔琰低声问:“公子,不若进去一观?”
曹植摇了摇头:“学子勤学,不便打扰。且往前看罢。”
二人继续往书院里走,只见在书院的一角,几位老先生正坐在竹椅上,悠闲地对弈。旁边有几名学子们围观着,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如此好学之风,亦为天下表率。”这样的情形让曹植略有欣慰,只觉得今日的阴霾一扫而空。
这时,花园中几名学子也引起了曹植与崔琰的注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几名年轻学子正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品茗,一边讨论着诗文。他们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诗词歌赋在他们的口中流转,如同清泉般滋润。
曹植驻足倾听,面露欣赏之色。
崔琰见状,走上前去,“这位公子,我家公子素爱诗赋,不知可否请这位学子与我家主人切磋一二?”
那学子身着一袭青色儒衫,头戴方巾,眉清目秀,举止之间透露着书生的儒雅。他不认识崔琰与曹植,只觉得两人气度不凡,便起身行礼道:“学生张温,愿与二位交流。”
曹植心中苦笑,得,又要麻烦唐诗三百首了。
口中却回礼道:“张公子不必多礼,久闻菁我书院才子云集,今日特来拜访,得闻公子吟诗,甚是悦耳,愿与张公子共赋诗一首。”
张温闻言,精神一振,道:“公子客气,学生不才,愿先献丑。”
他桌上摆放着一盏精致的茶壶和几个小巧的茶杯,壶中茶香四溢,与周围花香交织,令人心旷神怡。周围的学子们也都放下了手中的书本和茶杯,目光集中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交流之上。
张温四下寻望,正见那几位下棋老先生,便吟道:“手握千军势,心藏万古机。落子声声响,笑谈风云轻。”
下棋?下棋的诗词好像还真不多。
曹植面上微笑,心中暗怪崔琰,但见崔琰正一脸期待望向自己。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骠姚。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一首言罢,四座皆惊,许多学子大呼此诗意境深远,情真意切,实为难得佳作。
不过曹植并不意外,杜牧出马若是再拿不下这几个学生,怎么可能。
“公子,回去之后我定要将此诗记录下来。”崔琰拊掌大赞。
“如此神速吗?”此诗一出,张温及周围学子皆惊讶不已,“敢问公子高姓大名?”
张温赞叹道:“此诗意蕴悠长,公子真乃高才。”
“我家公子乃……”
曹植伸手按下崔琰,谦逊道:“此情此景,偶得佳句而已,不足为奇。”
张温及众学子听罢,更是对曹植的胸襟和见识敬佩不已,纷纷欲上前交流,曹植见状,赶紧推脱有事,拉着崔琰离开。
从书院出来,曹植督促道:“叔父,此地英才济济,皆是国之栋梁。务必要督促书院继续扩大招生,广纳贤才,以备国家之需。”
崔琰点头应允,道:“公子所言极是,书院的确是培养人才的沃土。”
曹植稍作沉吟,“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鼓励书院开设更多的学科,无论是文、史、亦或是兵、法、算学,都应有所涉及。如此,方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对于贫困学子,也要有所资助,不能让才华因家境贫寒而被埋没。”
崔琰一愣,这确实是身为士族大家的他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心中颇为触动,当下点头:“我这就去安排。”
曹植望着书院的大门,心中充满了期待。
不日之内,在荆州城官署及菁我书院之外墙,皆张贴巨幅告示。引得百姓伫立细看,议论纷纷。
告示上书写着官署的招生章程,内容更是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兴趣。
与往日不同,此次官署不仅招揽文武贤才,更特别指明对机关匠、珠算、农学、船匠、织工等行当英才之渴求。
“诸位,这回官署这次招生真是别开生面,连我们这些手艺人也有了出头之日!”
“此乃州牧的高明之处。其深谙国之盛强,非独赖文武兼备,更须百业兴旺。此举非但能甄选贤才,更能策励黎民各尽其能,共襄荆州之繁荣。”
在告示榜的另一侧,一位织布女子轻声与同伴讨论:“官署连我们这些绣娘也考虑在内。若是能被选拔,说不定还能有机会改进技艺,工钱也会水涨船高。”
“正是,正是。”她的同伴连连点头,“而且,我还听说,这次选拔不拘一格,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自荐。”
在这群情激昂的人群中,一位身形魁梧的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魏延,身着一件洗的发白的褐色短衫,肌肉线条在布料下若隐若现。
他自诩文韬武略,天生神力,武艺不俗,然因出身寒微,未曾妄想过能跻身书院,与文人雅士同席论学。
魏延的目光在字里行间徘徊,他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记得曾在街头偶遇曹植,那位公子的风采让他印象深刻,明明衣着富贵却态度谦和,待人如同春风拂面。
原本他有心前往益州,投效刘璋麾下,但听闻益州大败的消息后,便改变了主意。他眼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但很快被坚定所取代。
如今荆州之昌盛与曹植之开明,令他窥见了新的希望。
人群中的另一侧,一男子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此人身材修长,一身青白色长衫随风轻摆,头戴纶巾,面如冠玉,眉目间透露着一股子书卷气。
他的目光在告示上掠过,嘴角浮起一抹微笑,似乎对告示上的内容早已了然于心,胜券在握。
旁边有人见他如此表情,便好奇地问道:“公子也要报名吗?”
“官署此次招生,广纳贤才,我自当积极响应。”男子笑着,声音温和而自信。
他转身前往官署报名处,步履从容,姿态优雅。
在做过一系列登记后,报名官指着一卷报名表格说道:“在此处签下自己名字即可,三日后会举办第一场文试,文试通过后方有面试。而后才能真正进入学院。”
男子点点头:“无妨。尽管来试。”
说完,他在报名处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何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