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商议

翌日,曹操在帐中召见贾诩,两人相对而坐。

“文和,昨日子建的表现,你怎么看?”曹操此番话语看不出是何情绪。

贾诩微微颔首,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胡须,语气恭敬:“丞相,公子昨日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不仅文采风流,更在兵法一道,洞察非凡。”

“文和,你我皆知,袁绍、刘表之事,皆因嫡庶之争而起。子建虽有才华,但我心中仍有疑虑,若大任于斯,小子能否担当。”曹操眉头微蹙,双目如电,似乎想要看透人心。

“丞相,子建公子的确有过人之处。昨日之战,他之兵法策略和朝局预见,俱是非凡。但丞相所虑,亦是老成谋国之言。诩以为,公子若能继续历练,未来定能成为丞相的得力助手。”贾诩心中尚难做出决断,只因这曹植变化巨大,令人惊艳,而此前却毫无迹象。

“文和,你的话,操定会深思。子建虽出色,但我不能因一时之战,就决定未来,尚需观察。”

贾诩起身行礼:“丞相英明。诩定当竭尽全力,辅佐丞相、公子。”

曹操摆手,示意贾诩坐下:“你我多年相知,不必多礼。子建之事,我还需与你再行商议。现下刘备既已逃刘璋处,那刘璋懦弱小儿不足为患,但西边马腾等人,却是我的心腹大患。若我持续南下,关西必有动荡。若此番撤回大军,又恐给孙权喘息之机,属实难以抉择。”

“丞相,刘备虽逃,已无昔日威风。刘璋守成之主,不足为虑。然马腾等人,坐拥西凉铁骑,的确不可小觑。我以为,孙权与马腾,均不可放过。否则丞相一路艰辛,岂不白费?”

“文和所言甚是。我军不乘胜追击,岂不浪费了此次大胜之机?你可有良策,以放大此战之成果?”

贾诩沉吟,缓缓道:“丞相,我以为,可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南下,稳固荆州,同时对孙权施加压力;另一路平定关西,以防马腾等人作乱。”

曹操听后,眼中闪过精光:“分兵两路,此计甚妙。但若分兵,我军兵力是否足够?”

“丞相,我军虽分兵,但只要调度得当,必能发挥出最大战力。况且,我军新胜,士气正旺,正是用兵之时。”

曹操站起身,负手而立,目光望向远方星空,眼中精光闪烁。

“好,那便如此!速召荀彧、程昱、夏侯渊,进账商议细节。”

贾诩亦站起身,行礼:“丞相英明。”

*

在益州的府邸之中,刘备与诸葛亮站在厅堂之上,面对着刘璋。

厅内气氛凝重,刘备虽身着布衣,但身姿依旧挺拔。

“刘备此来,实因战乱流离,无家可归,望能在益州寻得一席之地,以图再起。”

刘璋坐在主位,眉头微皱,他的声音带着一丝迟疑:“玄德,你乃汉室宗亲,天下皆知。如今来我益州,我自当以礼相待。但不知你有何打算?”

诸葛亮此时轻摇羽扇,上前一步:“我家主公心怀汉室,虽一时受挫,但志在四方。今来益州,非为争权夺利,只为暂避锋芒,待时机成熟,再图匡扶汉室。”

“孔明所言,我已明了。益州虽非富庶之地,但也愿为玄德提供庇护。只望玄德在此,能与我共同维护益州安宁。”刘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刘备听后,面露感激之色,欠身说道:“此番宽宏大量,刘备铭记于心。我等定会安分守己,不扰益州百姓。”

诸葛亮也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我等自会约束下锋,谨慎行事。”

刘璋见二人态度诚恳,心中的疑虑稍减,他起身,亲自扶起刘备:“玄德,孔明,益州虽小,但也是汉室之地。你我同为汉室宗亲,当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三人相视而笑,至少在表面上,算得上宾主尽欢。

*

曹操帐内,烛火摇曳,程昱与贾诩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程昱坚持认为应乘胜追击,不给孙权喘息之机;而贾诩则认为应稳固荆州,以防不测。两人的争论声在帐中回荡,气氛紧张。

夏侯渊见状,轻咳一声,打破了僵局,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丞相,何不再听听子建有何高见?”

曹操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当即命人将曹植唤入账中。

贾诩将前因后果叙述一番,曹植眸色闪了闪,而后长身玉立。

曹操直视曹植:“子建,你可有何良策?”

“父相,植以为,我军当分兵而行。留下荆州水军和五万精锐,共计约十二万人,不急于进攻。一来安抚荆州民众,稳定水军情绪,操练兵士,将其变为我军之坚实后盾;二来以消耗战进行应对,掐住孙权的咽喉,使其不得动弹。”

曹操点头,“继续说。”

“三年后,我军可从汉中四路大军入川,击刘璋、刘备。六年后,荆州水军已成,顺流而下,可平定东吴,天下一统。正如父相当年灭袁绍,用了七年时间,此战亦需耐心与谋略。”

众人听后,脸色各异。

程昱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曹植的话。

而贾诩则微微点头,似乎对曹植的策略表示认同。

唯有夏侯渊一副云游之外的模样,他太了解曹操了,知道曹操急于求成,但这仗正如曹植所说,急是急不来的。

曹操手指轻敲案几,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的目光在曹植身上打量,似乎在重新评估这个被他一直划分在战局之外的儿子。

“分兵之举,是否过于冒险?”

曹植应对如流,“父相,兵者,诡道也。分兵而行,虽有风险,但只要调度得当,便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夏侯渊此时也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丞相,子建公子之言,不无道理。我军若能稳固荆州,再图东吴,未尝不是上策。”

待曹植退出营帐,夜色已深。他返回自己的营帐,杨修早已等候在此,一见曹植归来,便急切地上前询问。

杨修忧心忡忡地说道:“子建,你今日于丞相帐中提议,我已听闻。你主张分兵而行,留下荆州水军和五万精锐,此策虽妙,但若丞相采纳,你恐怕要留在荆州巩固战果,督事前线。”

曹植微微一笑,“德祖,你不必过于担忧。知你担心植之安危,然而只有在这前线,才是我等机会。”

他知晓历史之事,此番若能成功留下,对他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杨修不解,眉头紧锁:“机会?子建,你这是何意?”

“德祖,你可记得我曾对你说过,那区区刘璋根本不足为惧,而孙权心机颇重,见我军不撤,反而不好判断到底留了多少兵力,不敢妄进。因此若我等能留下来,大可利用这段时间将荆州水军操练成咱自己的一支精锐部队。”

杨修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子建,你这是要……”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若能将其牢牢掌握在手中,对我曹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曹植打断他的话,继续说道:“而植,只要在这乱世生存。”

杨修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荆州乃四战之地,你若留守,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德祖,植心中有所计量,但有信心,只要吾等稳扎稳打,荆州必将成为我曹家坚实的后盾。”曹植说完,陷入沉思,他有预感自己将在这乱世之中有一番作为。

杨修闻他此言,便轻声问道:“子建心中可有具体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