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和佑佑,这两个活泼却略显调皮的孩子,由于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在新学期的伊始,就被班主任老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安排在了教室的最前沿——讲台的左右两侧。这样的座位安排,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提醒与鞭策,希望他们能借此机会反省自我,逐步改善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然而,他们似乎并未能深刻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尤其是两人在课堂上的坐姿,简直成了班级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洋洋和佑佑便开始了他们的“椅子变形记”。原本规规矩矩的靠背椅,在他们的“创意”下,瞬间变成了躺椅、摇椅。他们以凳子的两个后脚为支撑点,身体随着椅子的摇晃而摇摆不定,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抗议。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不时地将椅子后倾,直接靠到了后排同学桌子的前端,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后排同学的学习,更时常在不经意间磕碰到同学的手,引起一阵阵的抱怨与不满。
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副班主任的我,曾多次私下找他们谈话,耐心地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告诫他们不能影响同学的学习,更不能让同学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受到伤害。同时,我也提醒他们,这样的坐姿对自己也是极其危险的,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摔倒受伤。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如果想要重新坐回到同学中间,就必须下定决心改掉这些坏习惯,否则,恐怕直到小学毕业,他们都只能继续坐在讲台的旁边。
然而,今天的课堂上,洋洋又一次故技重施,将椅子狠狠地往后一靠,结果不幸地磕到了轩轩的手。看着轩轩疼痛的表情,我意识到,仅仅依靠私下谈话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了。于是,我决定在班级里公开进行教育,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
我走到轩轩身边,轻声对他说:“轩轩,以后看到洋洋再这样往后靠,你就试着把桌子往后移动一下,让他摔一跤,也许这样他能长点记性。”我特意强调了“这时候摔伤跟你没有半点关系”,因为我已经多次提醒过洋洋不要这样做,但他总是当成耳旁风。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用略带夸张的语气说:“也许洋洋这一摔,就把自己摔成了脑震荡,甚至是植物人呢!”当然,这只是为了引起他们的重视,并非我真的希望如此。
但考虑到学生们毕竟才三年级,我担心他们可能会误解我的意思,于是我又继续道:“我让轩轩把桌椅移走,目的真的是希望洋洋摔成脑震荡或植物人吗?”这时,睿睿举手发言了,她聪明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说:“老师的目的是让洋洋记住,要改掉坏毛病!”我欣慰地点点头,对她的理解表示赞赏。
为了预防还有孩子误解我的意思,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我又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看到同学正要坐回椅子上,你去把椅子抽走了,导致同学一屁股坐在地上受伤了,那这件事跟你有没有关系呢?”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有关系!”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松了一口气。
我知道,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老师需要有耐心、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