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中国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社会独特而宏大的实践创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中之重以及信息生产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质变的时代背景下,本书以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为中心,以环境工程项目引发的群体事件形态、群体事件模式、群体事件发展路径为视角,探讨环境工程项目引发的环境维权群体事件发展脉络、演变趋势及风险治理体系。对环境工程项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社会结构、风险治理、大众心理等视角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 正视环境风险:从“污名”到“正名”。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的“污名”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非某一个经历工业化历程的国家和地区所独有。“现代社会的公众关注往往对特定风险(如辐射、有毒化学物)有反感抵触情绪”,这种特定的反感抵触情绪在维持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某一负面特征可见度方面“火上浇油”。民众通过对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的某一负面特征集中放大,给与项目相关的人物、技术、机构打上有害标识。在“污名”的社会放大中,民众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跨越阶层差异、收入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的维权群体。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的“污名”制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经纬交错的社会反应网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污名”和由“污名”引发的环境维权群体事件仍将存在。如何“正名”,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第二章 公众参与:以共识凝聚前行之力。新媒体以势不可当的势头,推动形成网络舆情,在相当程度上重塑人们传递信息、表达诉求的渠道,深刻改变当代社会舆论格局。综观已经发生的多起环境维权群体事件,新媒体既是民众的信息知情渠道、意见汇聚渠道,也是民众的意见表达渠道、群体行为塑造渠道。新媒体使民众表达对某一环境问题的关注,在线上、线下交织共振中酝酿形成环境维权群体。在环境维权群体事件从线上延伸线下的过程中,图文并茂、众声喧哗的新媒体勾画了环境维权群体事件走势,形成有目共睹的高密度报道期,强化民众巨大的风险意识。在传播格局深刻演变的情况下,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维权动员给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挑战。有鉴于此,应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

第三章 “中国式邻避行动”特征。从历史的维度看,“邻避行动”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一个地方地广人稀,“邻避设施”选址绰绰有余,“邻避设施”与周边民众有宽广的缓冲余地,“邻避行动”就没有滋生壮大的土壤。与之相对,如果一个地方人口稠密,经济社会活动川流不息,土地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邻避设施”选址“捉襟见肘”,往往就面临周边民众强烈反对。因为“邻避设施”的嵌入,民众出于对身体健康、居住环境、公共安全、房屋价值的担心,极力反对在自家小区附近兴建“邻避设施”。“邻避设施”一旦建成,自家小区附近就镶嵌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变量。民众对“邻避设施”的反感,源于对风险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担忧。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紧密呼应,“中国式邻避行动”呈现鲜明的本土特征,有着独特的演变逻辑,固化了“一闹就停”或“一闹就迁”的僵硬模式,其中蕴含的种种困境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第四章 公众参与:以微信为中心的考察。对许多年轻网民而言,网络化生存趋势日益明显,他们无处不微信、无时不微信、无人不微信,“手机终端跟着人走,微信信息随着人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信息传播的新态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微信利用数据为受众阅读习惯画像,再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新闻内容精准推送,这一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内容分发模式,提高了内容匹配度和精准到达率,从传统的“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在环境维权群体事件动员的过程中,用户利用微信打造大范围的信息共享网络,刺激社会情绪、集体意识的形成,推动环境维权从线上走向线下。人在哪里,舆论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社会信息化时代,老百姓上了网,社情民意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跟着上了网。积极应对微信动员风险,必须有的放矢,统筹兼顾。

第五章 工程项目建设难点及治理机制。在我国工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十年来,我国PX自给率从近九成跌至五成”。作为世界最大的超大型人口体和拥有庞大内需市场的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我们不生产PX产品,PX产品的定价权就会受制于人,价格容易大起大落,严重影响整个产业链发展。“反PX行动”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样本,PX事件引发的争议和诸多不确定性“导致PX产能发展滞后”。其中蕴含的风险演化路径、过程模式以及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化解PX建设困局,必须根据“反PX行动”形成规律,对症下药。①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夯实环境准入门槛,以小制大,以简御繁。②以现有石化基地挖潜改造为重点,促进PX项目在存量基础上提质增效,严把新建PX项目入口关。③加强与民众的风险沟通,把集思广益、弥合风险感知差异贯穿决策全过程。④按照“谁影响、谁受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利益平衡机制,促进PX项目与地方融合发展。⑤以安全生产为抓手,提升PX项目整体安全系数,逐步摆脱PX项目高风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