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者序
《密释纳》六部,为拉比犹太教的枢纽经典,在《希伯来圣经》与《塔木德》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于犹太民族的生存和犹太式思维特性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至今保持着其巨大的影响力。
译注《密释纳》的想法最早产生于2004年,在尝试译注了《阿伯特——犹太智慧书》与《天下通道精义篇——犹太处世书》之后,我确认犹太教经典的中文译介工作应该以译注《密释纳》为第一步:这不仅是因为该书的巨大价值,同时也是为后人译介两部《塔木德》奠定基础。按照最初计划,应该每两年翻译出版一部,用十二年时间完成全书,不想第一部《种子》就用去四年多时间。除了最初熟悉文本课题、阅读参考资料花去大量时间以外,翻译过程中因考虑本部书与全书的关系,因而前后翻检查阅,斟酌全书构架格式,乃至专有名词的译法,都花去大量时间。此外,本部书的导论并非《种子》的导论,而是整部《密释纳》的导论。所以,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的话,第一部花费时间较多似乎也可以理解,而后面几部的译注工作应该是可以进行得相对快一些的。
《密释纳》版本众多,各种译本也层出不穷。本书的翻译,参考了几乎所有现有的《密释纳》希伯来文注解本和英译本。在文本选择方面,艾译本筛选较严,取舍有理有据,因此,本译本的经文原本是以艾译本中的希伯来文本为主,以其他文本为辅。在译文方面,因为考虑到《密释纳》文本特有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尽量遵从原文,以体现原文精神为第一要义,尽量不加入译者的主观理解,即使有时为此牺牲一些译文的优美性也在所不惜。这一开放性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注解。对于重要文句的主要分歧,也是尽量考虑多家观点,特别成问题的地方则把分歧意见罗列出来,供读者自己思考评判。由于《密释纳》的注解多属于传统解释,因此在注解中不再列出观点来源,除非采用了某些注解本的独创观点。
在《希伯来圣经》引文方面,仍然以“和合本”为主要引文来源。对“和合本”译文有错误或不妥之处,则进行了重新翻译,有时也引用“新译本”的译文。此外,每卷卷首的《希伯来圣经》相关段落基本上以阿本的整理为依据,个别地方略有调整。
《密释纳》中涉及贤哲较多,其中有些反复出现,为方便起见,我改变了前两次的做法,把贤哲介绍做成附录,按姓名索引放在书后,以方便读者查阅。《种子》部涉及大量植物名词,又有很多度量衡单位,此次连同《种子》部中出现的《密释纳》特定名词,一起做成三个附录,配上希伯来语发音对照,以方便学者查询原文词语。《密释纳》与犹太教其他经典的关系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次做成两个附录,以表格的形式明确展示这种关系,也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
完成本书,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两位学术和人生导师:特拉维夫大学的欧永福教授(Yoav Ariel)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浦安迪教授(Andrew Plaks)。十多年前,我在《阿伯特》的序言里感谢过他们;六七年前,我在《天下通道精义篇》的序言里感谢过他们;今天,我仍然要感谢他们。没有欧永福提供的无穷无尽的精神支持和鼓励,我大概根本不会开始这项艰巨的工程,即使开始了也很难坚持下来;没有浦安迪的细心阅读和切中要害的评论,即使是我自己也不会对这部作品有充足的信心。我的学术道路是在他们两位一步步的引导帮助下走出来的,无论怎样感激都不过分。
其次要感谢的是史萝妮女士(Ronny Sthoeger)。她花费了大量时间,与我一起阅读讨论《密释纳》经文,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每周与我讨论一次。《种子》部的经文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我与她逐字逐句讨论过的。她对拉比犹太教经典的广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都对本书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还要感谢出色的美国犹太学者、犹太智慧的远东传播者拉比马尔文·托卡耶尔(Marvin Tokayer)。他对本书进展情况的关心和对我的鼓励都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同时要感谢山东大学的傅有德教授,没有他积极提供的出版帮助和时时给予的督促,本书的完成与出版可能还遥遥无期。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在本书写作期间所给予我的无私支持。尤其要感谢我的妻子张立,她在我在以色列求学和追求我的事业的过程中给予了巨大支持和鼓励,没有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这本书本来的献词是给她的,但考虑到本书的特征,考虑到无论英文还是希伯来文版均无献词页,故此放弃。
张 平
2009年7月21日于特拉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