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对方说什么,而是看对方的立场在何处,了解对方的立场,那么就不会被对方的言语迷惑,轻易掌握对方的真实想法。”
“与不要听将领们送回来的捷报一样的道理,需要看战线在何处,战报能作假,战线做不得假。”
朱由检派人去召吴襄。
等吴襄入宫的时候,朱由检教导三位儿子,如何当一个不容易被欺骗的人。
朱慈烺努力跟上父皇的思维。
连老大朱慈烺都比较吃力,更小的定王甚至无法理解父皇,只是耳朵听到了而已的层次,反而是最小的永王,小眼睛明亮。
“王永吉身为蓟辽总督,关宁军是关键,支持关宁军内迁,和反对关宁军内迁,代表了他与关宁军的态度。”
“陈演是反对关宁军内迁的。”
“因为陈演是首辅,关宁军内迁,他必然会承担最大的责任,总不能是皇帝来承担责任吧,他才是内阁首辅,所以陈演是坚定反对关宁军内迁的。”
“陈演上任以来,排除异己,提拔亲信,任用私人,虽然是小人行径,可效果卓越,最短的时间内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
“连内阁次辅都是他的人,还有兵部尚书,兵部侍郎,这些重要职位上,都被他的人掌控,既然陈演反对关宁军内迁,又有兵部的支持,所以哪怕因为辽饷,培养出一股巨大的势力,也无法轻易的内迁。”
“这个关头弹劾陈演,其目的就很清晰了,一个是朕最近以来,对陈演态度不好,给了他们信心,二个是朕要亲征,时不可待,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
虽然内心敬佩父皇,朱慈烺依然怀疑。
忍不住提出疑问。
“难道这样就能看透人心?”
“当然不是。”
“通过这个方法,内心可以得到清晰的标准,依据标准来观其言,察其行,明其心,又或者借机试探,如关宁军希望内迁,吴襄认不认可,愿不愿意承担责任,包括关宁军内迁,是因为避战,或者真如王永吉所言,是为了大明社稷。”
“如果是为了大明社稷,关宁军内迁后,是否愿意去与贼军作战,有了这些依据和推测,就能因势利导,判断出真实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听到父皇提出关宁军真实的原因是为了避战,朱慈烺越发的震惊了。
关宁军隐隐成为大明当下实力最强的军队。
王永吉提出内迁,当然不会说因为关宁军打不过大清,所以没人想到关宁军是为了避战,真以为让关宁军内迁,关宁军会愿意去攻打李自成。
只能说把这些军阀想的太好,太单纯了。
关宁军并不是一个整体。
吴三桂是关宁军的利益代表人,并不代表他可以随便使用关宁军,作出的决定需要符合关宁军的利益,关宁军名义上还是朝廷的。
朝廷每年几百万两的物资输送到辽东,没人可以轻易舍弃。
宫外。
吴襄乘坐上回的马车,再一次入宫。
这回他的脸上并不轻松。
五十三岁的吴襄,因为常年征战,不光格外的苍老,话音也变了,从口音里听不出此人原来是南方人,祖籍是南直隶高邮。
思考着皇帝为何召见自己,吴襄隐隐猜到,皇帝是为了关宁军的事。
地方大员和京官一道弹劾内阁首辅。
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皇帝不急着处理,反而召见自己,这让吴襄非常的不安。
犹如两名军士狭路相逢。
对方毫无胆怯,抛弃格挡,一命换一命,一剑封喉的做法。
进入宫后。
比起上回,宫里头更喧闹和繁盛。
甚至看到三家商号的旗帜。
几名官员在旗帜下沟通,十几名管事围着讨论,还有几名校官,每个人都在发表意见,仿佛在激烈的争论什么,这场场景让吴襄感到诧异。
朝堂上可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朝堂上讲究一团和气,如果发生争吵,必然是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
他们那些人时而争论,时而有管事露出笑容缓和气氛,时而有校官武断的插话,经过的片刻,吴襄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
更加奇怪的是,许多牲畜被拉进来皇宫,又有许多牲畜被拉出去。
来来回回的,岂不是多出了不少麻烦。
吴襄带着满脸疑问,终于见到连续十九日不上朝的皇帝。
根据皇帝的旨意,明天二十号就要出征。
没有祭奠。
也没有任何安排。
吴襄主动为皇帝解围,力劝道,“皇上亲征之事关乎社稷,必须万事妥当方可,如今诸事不稳,臣请皇上暂缓亲征。”
“亲征之事,朕已经安排妥当。”
“分三批开拔。”
“第一批是粮草和先行军,明日二十日如期开拔。”
“第二批则由朕和中军出发。”
“第三批最迟三十日。”
朱由检主动透露。
安排妥当?
吴襄一头雾水。
告庙礼了吗?出征仪式安排了吗?
六部一点风声也没有啊。
朱由检平静的望着吴襄,如此眼神,吴襄突然明悟,皇帝这是彻底把朝廷甩开了,这十九日以来,皇帝的确做了许多事,能抛开朝廷的多数都抛开了。
吴襄不知道如何开口,内心苦涩。
这样的皇帝,吴襄真猜不透对方的想法,有种无能为力的郁闷。
皇帝都不在乎江山,破罐子破摔,谁还能拿捏皇帝。
朱由检开门见山,“王永吉弹劾内阁首辅,提议关宁军内迁,爱卿如何看?”
吴襄也知道时间紧迫,祖宗之地,一尺一寸不可放弃的话也不敢说了,吞吞吐吐道:“关宁军内迁,乃国家大事,只要朝堂有了定论,臣并没有意见。”
朱由检忍不住摇了摇头。
讽刺道:“爱卿曾经夸口,说贼据有秦、晋,未必来犯,即使来犯,也不过派遣先驱试探而已。若逆闯敢自来送死,爱卿必将其生擒以献朕。”
吴襄低着头不敢接话。
以前把贼寇说的无能,是为了避免调关宁军入关与贼作战,现在自己都默认了关宁军内迁,要是再老生常谈,说贼寇不过是乌合之众,岂不是变成向皇帝请战。
朱由检没有过分逼迫,见好就收。
说实话。
关宁军的确军阀化了,可那也比内地的军阀要靠谱。
至少还能明面上保持恭敬。
了解刘泽清这类的军阀,这些才叫真正的恶心。
关宁军无论如何贪腐,将士如何怯弱,可毕竟在前线与后金实打实的对抗了二十年,军士牺牲不可计量,将领死亡一批又一批。
如关宁军上一任头子祖大寿。
朱由检并不觉得祖大寿对不起大明。
打不过大清不光是他个人能力问题,也包括大明本身的问题。
其被围困到弹尽粮绝,已经吃人肉的地步才无奈投降,然后用计脱困立马继续反清,给大清造成了诸多麻烦,听命调令修城,以至于第二次被围,又到了弹尽粮绝吃人肉的地步,才选择了投降。
在辽东如此威望的大将,投降大清后却默默无闻了,朱由检真不觉得祖大寿有什么错的。
反倒是洪承畴、范文程这些文人才是臭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