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贤后的春情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唐代开国皇帝的诗看了,那皇后娘娘的诗也要看一看吧。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母仪天下、名垂千古的长孙皇后。不过,如果大家将这首诗拿给以前没有读过的人看,先不说这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作,让他们试猜一下,他们恐怕多半会猜是宫女嫔妃所作,而且还多半是有点狐媚妖淫的不正经之辈,像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唱“艳阳天”的兰贵人那一流的。

然而,这真的是长孙皇后所作。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结发夫妻,据说十三岁时,长孙氏就嫁给了当时才十五岁的李世民,她虽然只活了三十六岁,但和李世民共同生活了二十三年,生育了六个子女(也有说是七个),包括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长孙皇后,可是史上有名的贤后。史书中对她赞不绝口,称她通晓史书典籍,李世民经常和她一起讨论政事。李世民好几次被魏徵惹得火冒三丈,几乎要杀魏徵,关键时刻都是长孙皇后向李世民进谏,才使得李世民转怒为喜,没有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虽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长孙皇后的仁德也是有口皆碑的。长孙皇后不骄不妒,有隋朝独孤皇后的美德,却不像独孤皇后那样好妒。长孙皇后一生节俭,并以此约束太子和宫人,临死时说:“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于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

长孙皇后生前多次请求其兄长孙无忌放权辞官,临终时还是这样嘱咐,而且要求不要厚葬,以免浪费钱财。看来长孙皇后真是个既贤明又通达的女子,可惜长孙无忌并没有听妹妹的话,根本不想“退步抽身早”,最终的结果是让武后给除掉了,没得善终。

长孙皇后由于一生贤德,加上她的老公唐太宗这一代明君的光芒,后世的皇后妃子们无不将她作为榜样来学习。不过这事也有些“副作用”,像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登上女皇宝座,或许正是长孙皇后参政议政的正面效应所致,由于长孙皇后参与政事,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才使那武后参政之初,朝野上下没有太反感和反对。

不过,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活泼可爱、和一般少妇没有什么不同的长孙皇后。这和后世儒生们笔下塑造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如庙堂中的泥菩萨一般的标准皇后形象大大不同。从“上苑桃花朝日明”这一句可以看出,这首诗当作于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即长孙皇后二十五岁以后,并非早年时的旧作。

虽然已是皇后身份,但诗中还是真情流露,大大方方地吐露一个女子的芳心柔情。在传统印象中,作为贤后榜样的长孙皇后,应该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则》,和庙堂中的泥菩萨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才对。而这首诗中的长孙皇后,居然像个活泼娇媚的少妇一般,而且还挺“开放”的,说什么“兰闺艳妾动春情”之类的话,既直白又大胆,估计让旧时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时摇头,尴尬万分。

这和后来人们印象中端庄恭谨的皇后形象全不合拍,如果是写小说的话,恐怕这首诗要编排在“狐媚偏能惑主”的武则天头上,哪里像长孙皇后的诗?明朝著名文学家钟惺的《名媛诗归》卷九中就这样说:“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我们看钟惺虽然也夸长孙皇后这首诗写得不错,艺术性有几层楼高,但觉得“思想性”大有问题,长孙皇后作为“开国圣母”有失“庄重”,说什么“恐伤盛德”之类的酸腐之语。

然而,这正反映出大唐真诚开放的气象。当时就是这样,正像唐代美女们袒露的酥胸一样,唐代人的真情是不受束缚的,真情流露的诗作谁也不会讥笑,在那个时代并不可耻。所以长孙皇后敢这样写,也敢于将此诗公之于众,让它流传千古。同时,这也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长孙皇后,不但可敬,而且可爱可亲。

中国的历史上,经常喜欢将人,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将他们抽离了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然而,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