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固边:黑龙江世居人口较少民族的新式教育(1905—1931)
- 隋丽娟
- 18字
- 2024-11-03 04:23:14
第一章 清前期黑龙江的世居人口较少民族
一、黑龙江地区世居民族的发展与演变
黑龙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活的重要地区。依据考古发掘报告,它的早期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镇发现距今约17.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说明在中国早期智人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有人类活动。嗣后,属于旧石器晚期的人类活动更为频繁,漠河县老沟河、呼玛县十八站、讷河市清河屯、哈尔滨顾乡屯和阎家岗、饶河县小南山,以及海伦市、哈尔滨阿城区、宁安市等均发现有文化遗存。更有较为典型的约7000—5000年前的铜钵好赉文化、昂昂溪文化及新开流文化。其中,铜钵好赉文化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以狩猎捕鱼为主兼有原始农业的氏族生活。至先秦时期,东北地区形成了肃慎、濊貊和东胡三大族系。其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经历了一次次迁徙、征战、融合,最终形成黑龙江特有的民族构成。
(一)肃慎族系
关于黑龙江流域肃慎人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五帝篇》,“(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1]。息慎,即为肃慎。汉代戴德编撰的《大戴礼记·少间篇》也有类似的记载:“昔虞舜以天德嗣尧……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2]肃慎人朝服虞舜,具有一定的历史传说色彩,却也表明肃慎人在虞舜时期已与华夏部落联盟有所交流。《史记·五帝本纪》记述帝舜时,亦采用上古历史传说,“(虞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3]。
依据史书不同的记载方式,肃慎族系,又名息慎、稷慎。汉魏文献称其为“挹娄”,南北朝时则称其为“勿吉”。对于不同时期文献中肃慎族称谓的不同,有学者认为是肃慎族系在不同时期沿革中的不同叫法,也有学者认为是不同发声所致,本文不做探讨。唐朝,明确记载称肃慎为“靺鞨”,当然还有黑水靺鞨等不同分支。有研究认为,“肃慎”就是历史上“女真”的先祖。《旧唐书》记载:“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唐朝时,对这些少数民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据载,当时靺鞨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等七大部,这是族群突出发展的直接表现。七大部落实力强大,在唐代形成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
698年,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自称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成为唐朝统治下的羁縻州。926年被契丹所灭。
黑水靺鞨完颜部于1115年建立大金国,后灭亡北宋,与南宋政权对峙长达一个世纪,说明金国已经与中原宋朝实力不相上下。
元明统治时期,女真人分化为诸多部落,各部落势力此消彼长,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清政权入关定鼎。辛亥革命后,以民族称呼表述,这一民族被称为“满族”。
肃慎族系的发展脉络,以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鄂温克、鄂伦春[4]和赫哲族的形式,而传承下来。
(二)东胡族系
东胡族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东胡”称谓,最早见于《逸周书》,“东胡黄罴,山戎戎菽”[5]。因其居于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据考证,东胡在春秋时期主要活动在燕国北部,“燕北有东胡、山戎”[6]。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在开沟子发掘的墓葬已被认为是东胡文化遗存[7]。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今兴安岭山脉北部)的一支称鲜卑。乌桓部在汉武帝时期,迁到渔阳等五郡北部。鲜卑部中的一支拓跋部则乘机发展,逐渐强大起来,“统国(部落)三十六,大姓(氏族)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8]。西晋时,拓跋部南下,在西晋灭亡百余年后,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并于494年迁都洛阳,推行“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均田亩,定官制”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统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专心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鲜卑在分化出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后,还分化出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等族。库莫奚、契丹其先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9],从鲜卑分离后,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仑河),自号“契丹”,而活动于其北方的部族号称“室韦”,“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室韦)”[10]。“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11],“蒙兀室韦”,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是室韦部落联盟的一个成员。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属于东胡族系。
(三)濊貊族系
濊貊是“濊”和“貊”的合称,是两个主要族属融合而形成的族群。西周时,濊生活于北方,以游牧为主。濊(秽、獩)的名称始见于《逸周书》,“正北方稷慎、大尘、秽人前儿”[12],主要分布于今吉林省及朝鲜半岛北部。《逸周书》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13]大约分布辽宁省东部、吉林省西部[14]。西汉以后,濊貊“逐渐组成了许多个较大的民族共同体。”夫余是较早在濊貊族群中形成的民族,《史记·货殖列传》载:“(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濊貊、朝鲜、真番之利。”由此可见,夫余、濊貊两者并立而存,濊貊位于夫余的东面。夫余族形成后,约公元前2世纪立国,以农业、畜牧业为主,间有手工业。西汉时,夫余国归属玄菟郡,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494年,夫余国灭亡。在其灭亡前后,夫余族人分别流入东北、朝鲜半岛、中原地区,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三大族系经历一次次迁徙、征战、融合、析分、重组等过程,致使有的民族逐渐消亡,有的民族融入其他民族,有的析分或组合为新的民族。延续至今,在黑龙江主要形成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世居民族[15],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