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四)
- 张奇文等主编
- 1116字
- 2024-07-03 16:05:30
搏流不激 必浚其源
唐·魏征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求流之远,不可得也。”由于前述原因,我之学医可谓“本末倒置,搏流无源”,所以从1969~1984年的15年,我临证、撰文总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至1984年我有幸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学习,通读了四大经典原著,特别是对《黄帝内经》的通读,才使我找到了中医之源,揭去了眼前的一层面纱。有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20世纪60~70年代,百日咳仍然是农村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我的女儿1976年患百日咳,辨证治疗两个多月也不见好转,总是颜面浮肿,两目充血。每次她痉咳发作,我的母亲就抱着孙女心疼地说我:“你是什么好医生,连自己孩子的咳嗽都治不好!”我暗下决心非攻克百日咳不可,于是翻阅古今资料,设计了几个处方拿到临床观察,一干就是几年,但终感不得其要,疗效平平。直至在北京通读《内经》,方药中老师讲《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才恍然大悟。当夜提笔撰文“论顿咳从肝论治”,次日送王琦老师指教,王琦老师大悦,“据我所看到的资料,这一观点尚未有人提出,赶快发表!”该文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一期重要位置发表,后被收入英国科技信息库,12年后,也就是1998年在英国获“世界知名医家金奖”。文中提出“其咳在肺,其制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治从肝论,镇肝止咳”,拟“镇肝止咳”治法和“镇肝止咳汤”,药用柴胡、黄芩、半夏、代赭石、青黛、僵蚕、胆星、月石、甘草。1986~1988年,我用上方对210例痉咳期百日咳患儿进行了观察治疗,疗程7天,取得了治愈率为85.42%、总有效率达97.68%的满意疗效,明显优于加味麻杏石甘汤的对照组,该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这一见解也被多部权威著作引用。正是通过在北京这一年对四大经典的通读,才有了与王琦教授合写《伤寒论讲解》、点校《诚书》和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等著作,才有了“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等诸多论文的发表,才有了之后20年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才有了能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做一点贡献。试想,如果20岁前就把四大经典都背熟该会是什么样子呢?
中医之源,源在何处?源在经典,源在《内经》。有了坚实的经典理论的基础,再读中医百家之书,能一目了然、事半功倍,这就是我学医之路坎坷艰难、追流溯源、事倍功半的教训。愿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有志之士,无论是大学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自学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一定要尽早把经典著作的学习放在首位。只有从学习《黄帝内经》入手,才能真正步入中医之门;只有学懂弄通经典,才能窥见伟大宝库中件件瑰宝的灿烂光芒;只有把经典烂熟在胸,才能站立在高山之巅一览中医群山之美;只有经典功底深厚,才能泉源喷涌、奔流千里……必深其源而后方可流之远矣!
(郑宏、郑攀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