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1.《伤寒论》注释过程中的分歧客观原因

(1)简牍散乱,传抄有误,流传版本不同:《伤寒论》书成于战乱时期,故至西晋时简牍已几经散乱,由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重编才得以流传,然错简脱漏已在所难免。此后,流传全靠辗转传抄,至宋代至平年间才被刊印,传抄中谬误更不可免,流传版本文字亦常有不同,迄今《伤寒论》流传版本就有赵本、长沙古本、桂林古本、康平本、康治本等多种。由于注家所依据的版本不同或校勘水平不一,故造成了注释的分歧。

(2)某些概念隐晦,前后含义不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未进行准确限定,而这些概念在当时又有多种不同含义,时过境迁,仲景当时究竟从哪一种意义上立论令人难测,故后世注家做出多种多样的解释。另外,论中即使同一概念,在前后条文中含义也不同。如“阳明病”一词在阳明篇大部分条文中是指具有胃家实特征的实热证,然在少数条文中如199条,却是指胃中虚冷的胃肠病。这也是注释分歧的原因之一。

(3)文法特殊,语词用法不同:古汉语中一些虚词有多种用法,对虚词用法的不同理解,就会引起文义注释的分歧。如“而”字既可作并列连词解,亦可作为进层连词解,二者含义不同。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文中的“而”如作并列连词解,“恶寒”一证和其他脉证在太阳病提纲中具同等重要意义,如作为进层连词解“恶寒”可释为“而且一定恶寒”。

句读不同也会造成文意理解的相异。如34条在“表未解也”后标以分号还是逗号,解释就完全不同。标以逗号,则全条文均属于太阳表邪未解,内迫大肠的三表七里证,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标以分号,则全条文有两层含义:前部分是表邪未解,内迫大肠的葛根汤证,后部分是表邪已全部入里化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34条历来争论之点也正在于此。

《伤寒论》在修辞手法上有特殊的句法结构。如常用“省文”“举宾略主”“插叙”“倒叙”“排比对偶”等。如67条,文中采用倒叙笔法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列于句末,有的注家则按原来语序将“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也作为苓桂术甘汤证,显然不妥。故因修辞手法而引起注释的分歧亦占一定比例。

2.《伤寒论》注释过程中的分歧主观原因

(1)过高评价,不能正确对待《伤寒论》:仲景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圣”,故有的注家认为《伤寒论》中凡错误或解释不通之处皆是王叔和编次所掺入,而仲景是不会错的。这就必然导致对条文强加解释或对原文任意增减,致使一些注本前后不能照应,不能一理贯通。

(2)缺乏综合分析,立论失于片面:《伤寒论》是仲景在当时的医学理论指导下写成的。因此,只有从多方面来综合分析考察,才有助于产生比较正确的认识,而历代一些伤寒家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根据自己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方面的认识和经验来注释条文,离开了《伤寒论》的思想整体就难免失于片面。

(3)移花接木,以注家阐发的观点代替原著内容:一些注家基于归纳和解释条文的需要,把一些《伤寒论》未曾提到的概念强加给仲景,沿相承袭,并把这些概念作为《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争论,致使疑窦百出,千百年不得澄清。如蓄血、蓄水、经证、腑证等皆是。

(4)烦琐考证,不能兼通文理医理:有些注家不能既精于校勘、训诂,又长于医道。故在校勘考证《伤寒论》中纯粹应用烦琐的文字考证方法进行研究,与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相脱离,致使某些论述对临床并无多大指导意义。

(5)重复劳动,缺乏新的创见:历代注家及现今部分治伤寒学者所争论的问题中,不少是古人早已阐发过的观点,不过是旧事重提,花样翻新,论证的方法与根据和古人并无二致。如此反复争论,既与后人无益,亦与伤寒学无补,分歧亦不会因之而得以解决。

综上,《伤寒论》注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不囿于成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一定会统一认识,将《伤寒论》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3.在《伤寒论》研究上的主张

(1)从原文着手,不为注家所束: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伤寒论》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学术地位,除其本身的价值外,与历代医家不断阐述发挥是分不开的。认真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问题之所以越搞越复杂,正是由于注家的片面阐发,致使众说纷纭。因此,研究伤寒要以原著为对象,要提倡独立思考;不为注家意见所束缚;要忠实原文,不任意删改;要紧扣原文,不任意发挥,要从整部《伤寒论》看问题,不局限于一条一句;要注意条文之间互相对比,不要孤立理解。这样才可以在反复学习中领会仲景的本义。

(2)不打文字仗,揭示辨证真谛:仲景学说的核心就是辨证施治理论和理法方药相统一的原则。因此,研究《伤寒论》首在于从条文方证中揭示其辨证施治规律。抓住了辨证施治精神,就抓住了仲景学说的真谛。许多著述者着眼点集中在个别文字的争论上,这样的争论非但无益于掌握仲景思想之其谛,而且也不会将这些争论千年的问题最后搞清。《伤寒论》注释已经做得很多,如现在仍停留于此,没有什么新的意义。应该在条文的综合分析中探讨其诊断治疗规律和具体方药应用大法,这样才有利于仲景学说的继承和提高。

(3)改弦易辙,以新的方法解决千古疑窦:学术争鸣本有益于学术的发展,但一个问题争论千余年而无定论,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两个问题:第一,有些问题是否有争论之必要,争论它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临床研究到底有多大价值。第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不可想象1000多年来围绕在原文解释上的争论,用与前人相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会解决问题。因此,不应再走前人走不通的路,应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改进。如从方法论角度研究、方药实验研究、临床验证等。采用新的方法,打开新的思路,许多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一定会有突破,人们的认识亦一定会趋于一致。但是这些新方法的采用,应按照《伤寒论》的理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否则是不会取得满意成效的。

(4)加强临床验证,丰富《伤寒论》内容:《伤寒论》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经典著作,加强临床研究是《伤寒论》再升华的重要手段。通过临床观察深入研究它的指导思想、思维形式、辨证方法、诊察手段,以及证的客观动态指征等,总结方药与病证的必然联系和各个病证所包含的症状范围,探索新的给药途径,积极开展运用其法、方救治急症的研究,恢复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优良传统,无疑会将《伤寒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尤其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和温病学的崛起,说明在积极继承的基础上另创新学,是今后《伤寒论》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向(详见《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年第2期,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