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平致和”思想

和,意即对立事物的交融,“和而不同”“冲气以为和”。只有根本上的和谐,阴阳二气才能发生作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和本曰和”“知和曰常”。致中和,既是儒家理念,也是医家追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家防治疾病有两大思路,一为通闭解结,一为反之于平。阴平阳秘,气血平和,人体才能健康安宁。通平二法即为此目标而设,仲景以此为根基,创建了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经方体系。通平二法的代表方是小柴胡汤、桂枝汤。仲景原著中以方名证的表述仅有“柴胡证”“桂枝证”,可谓方有所属、证有所系。两方相合即为柴胡桂枝汤,此方功效全面、作用广泛,外能祛两阳之邪,内能固肝脾之本,中能调胆胃之气。因此,此方得到历代医家钟爱。王教授准确把握此方特点,用以治疗颈项肩背疼痛、慢性肝脏疾患、精神神经疾患等,均收获满意疗效。王教授特别强调人体枢机的临床意义,提出“临床诊疗,调枢为要”。柴胡桂枝汤的作用对象恰在人体枢机。因此,王教授将此方拓展应用到一些疑似难明、症状繁杂、病机多变的复杂病证之上。仲景将前人“上工治未病”的理念置于《金匮要略》之首,并示以治肝补脾之例,其中大有深意:柴胡桂枝汤虽不可能“尽愈诸病”,却可发挥通平之能,作用于枢机这些关键节点,最大限度恢复人体和谐状态,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

王庆国教授提出“通平致和”学术思想,认为“凭证立法”实则是根据病机立法,“方从法出”实则是在病机立法基础上进行的遣方用药。他主张病机与气宜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气是病机与治法相互连接的纽带。中医“八法”乃针对气失常度而设。通平两大法则的区别只在切入点不同,分别针对气机与气立而设,目标是帮助人体恢复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