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首诗,是一个人内心的光
一说起诗,最先进入我们印象中的是《唐诗三百首》。诗,实则不仅仅是唐诗。唐诗,主要是绝句和律诗,五言和七言。但是,诗在唐之前,很早就有了。夏商周,也就是先秦,就有了诗。这时的诗,大多是民歌,或祭祀文章。《诗经》中选了不少。当时,朝廷有专职的采诗官,到民间去选诗。到两汉时,诗有了乐府。乐府民歌,是两汉诗的主要形式。魏晋南北朝的诗,比较繁荣。三曹、谢灵运、陶渊明、虞信等,出了很大一批诗人,他们璀璨而光辉。
于是,唐朝来了。诗歌的鼎盛也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等,让诗歌登上了文学的高峰。
宋朝依旧有诗。这时的诗人,还写词。词成了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寇准、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陆游、秦观、黄庭坚等,他们不仅是词人,也是优秀的诗人。明清依旧有诗人写诗,只不过这时的诗人,已经不像大唐那样飘逸和洒脱。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块沉重的石头。
再后来,诗歌有了白话。民国也出了一些深沉,抑或婉约的诗人。在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关于历史的爱,关于民族的恨,关于个人的情。
到了当下。古诗早已经不再是文学的主流。许多写诗的人,也忘记如何写古诗了。但是,文学却依然不能离开古诗。因为,在优美卓绝的古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和民族的意境,也能感受到诗歌对人心的润泽。
一首诗,便是一个时代的掠影。
一首诗,也是一个人内心的光。
二 浅论诗的韵律和平仄
前不久,四川一个县的主要领导,闲暇时与我交流探讨唐诗的平仄和韵律。经过一番对话,我对唐诗倒还多了一些诗歌以外的情趣和雅兴。
诚然,在唐诗之前,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比如《诗经》《乐府》等集子。《诗经》中类似的经典挺多,譬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便是典型的四言诗。再比如《乐府》中比较典型的《短歌行》。此是曹操的杰作,其中经典句子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类似于这样的作品还有许多,比如卓文君的五言《白头吟》:“皎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再比如七言高适的《燕歌行》:“……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等。
其实,最开始写诗,作者并不太讲究韵律和平仄,当时只是民歌,或者祭词。到了汉朝,主推乐府,魏晋南北朝、隋朝又现古风,等等。比如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选了19首古诗,编入《昭明文选》中,也就是有名的《古诗十九首》。到了唐代,诗歌的平仄和韵律渐渐讲究起来。这时的天才诗人,为了增加写诗的难度,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诗歌中的韵律和平仄,作诗也便有了严格的讲究,这时便自然出现了绝句和律诗。
于是,当我们在谈论古诗时,大多会首推唐诗。唐诗的规则便是韵律和平仄。所谓韵,就是韵脚。分为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平水韵,需要参考古书,如果能记忆,可以背诵。中华新韵,只要知道当前的韵脚就行。再说平仄,平仄就是声调。平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三声四声。绝句和律诗每句诗的尾字,需要讲究平仄,也要讲韵脚。句句之间,也有平仄规定。譬如平起仄收,仄起仄收等等,具体可参考相关的绝句和律诗的规则。绝句是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律诗是八句,也分五言和七言。然后,根据绝句和律诗的规则,作诗便参照执行就可。如果需要检测方便,网络上有一个检测唐诗的工具,输入诗歌内容,其中错误一查便知。当然,唐诗中,还有排律。一般,诗人写得比较少。就不细论了。
总之,唐诗的韵律和平仄,只是技术层面。技术之外,诗歌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思想的深浅,最终决定了诗歌的优劣。正如美味佳肴,韵律和平仄是食材中的佐料,语言和词句是储备的食材,最终佳肴到底能上什么档次,达到什么段位,却是一个综合性的事情。真正的佳肴,它是有灵魂的,有生命的。
或许,诗歌和做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生,其实就是儒道释。儒,进取,也就是有。年轻时要奋斗,要努力,要去追求那个有字。道,是无,也就是无为。这时,不强求,道法自然,顺势而为。释,则是空。空,四大皆空,空空如也。因此,人生不过就三个字:有,无,空。青少年时需要有,证明存在的意义。中老年时需无,要懂得放下。终老时,还应空。空则,浮云也。生死之后,一切都是虚空。
诚然,人生如诗。诗中有物,物中有情,情中有人,便是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