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公道在人心

建立文学馆之后,李世民集合众人讨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安抚河北的人心,让河北的人心归附大唐。

窦建德素有仁主之名,他在河北期间,为政宽仁,生活简朴,深得民心。众学士讨论之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当将窦建德放归河北,这样不但能够安定河北的人心,也向天下万民表明了大唐胸怀天下的胸襟和安定河北的诚意。

来日,李世民上朝,力主放归窦建德。李渊听了李世民的理由之后,也表示很有道理。

可一个人的发言却彻底将窦建德送上了断头台,此人正是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的理由也很充分,类似窦建德这种乱世枭雄,没有几个人是甘居人下的。窦建德是兵败被俘,而非诚心归附,如果他像李密那般降而复叛,后果将不堪设想。况且一旦放窦建德回河北,无异于放虎归山,以他在河北的实力和人望,加之他又北联突厥,完全可以和大唐抗衡数年。如此一来,此次洛阳武牢大战,岂不是劳而无功?

裴寂趁势也说道,李密当时就是因为势穷力孤才来投奔李渊,而非诚心归附,他后来又复叛,还将桃林县府衙的所有大小官员全部斩杀。

有了李密的前车之鉴,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处斩窦建德!

来日,李渊下诏,将窦建德斩杀于西市路口。处斩当日,围观者密密匝匝,有万余人众。

处斩之前,大理寺少卿奉皇帝之命宣读诏书,公示天下——窦建德为民请命,建立大夏,曾与我大唐结盟,俘我唐臣而不杀,雄踞河北而政宽仁,实乃当世之伟丈夫。然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从窦融之故事,却效隗嚣、公孙述之流,枉顾天下大势,援助逆贼王世充,与我大唐为敌,诚可悲也!今处斩之,以儆效尤。

现场观刑的一位少年非常好奇,问道:“不从窦融之故事,却效隗嚣、公孙述之流,是什么意思?”

大理寺少卿爽朗地一笑:“这位少年,问得好。既然长安百姓不明白皇帝的诏书,我大理寺有义务阐述明白,且听我来给大家讲一讲窦融、隗嚣、公孙述的故事。”

“话说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初定天下,念及天下百姓苦于战乱日久,于是决定招降位于河西的窦融、陇右的隗嚣和巴蜀的公孙述。其中,窦融深明大义决定归汉,而隗嚣、公孙述却不知天下大势负隅顽抗,最终被灭!”

少年懵懂,可他隐约听清楚了窦融归汉乃是明智之举。于是高声回答说:“我听老人们说,这个窦建德也是个好人,就是太愚笨了,他如果能效法窦融就好了!”现场的老头、老妪、男子、妇女并大理寺监刑的官员都不约而同地呵呵哈哈噗嗤地笑了……

笑声散去之后,离午时行刑尚有一刻,有一位中年男子在人群中高喊道:“黄泉路上无老少,此人虽与我大唐为敌,但仍不失为一世英雄,待我为他送行一番,如何?”

大理寺的官员也算通达,有道是死者为大,黄泉路上无人送行岂不孤寂?于是让众人让开一条路,让这位男子走到行刑台,为窦建德送行。可在现场观刑的老百姓都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位中年男子,他们不明白此人为何为一位愚者送行,他们那里知道窦建德起兵十年为民请命所担当的煌煌道义!?

这位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屡次劝说窦建德早日称帝,不要援助王世充的魏征。原来,魏征自被窦建德在黎阳俘虏之后,受到窦建德的礼遇和优待。出身寒门的魏征对窦建德的魄力和仁德深深折服,一度想要辅佐他建功立业。

可是他见窦建德缺乏政治远见,蜷缩于河北一隅,就已明白了他早晚必为李唐所败的命运。不论如何,窦建德为民立命,对魏征又有知遇之恩,不论哪一点,都值得魏征为他送行。

魏征提来一坛散酒和一支烧鹅,为故主送上了最后的午餐。他一边倒酒,将陶碗递给窦建德,一边说:“夏王,我魏征敬你是个英雄,吃饱喝足,黄泉路上不做饿死鬼!”

窦建德眼看只有魏征一人为他送行,心中感慨万千,五味杂陈,千言万语似在胸中,却又难以言表,最后仰天长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来世我们再为君臣吧!”

“世上再无窦建德,我魏征身为人臣,是替河北的百姓来敬你,也是我魏征敬佩你的为人而敬你,望夏王一路走好!”

窦建德闭上了双眼,不再说话,他的表情归于平静,安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窦建德的死讯传到了河北,许多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来到窦建德的生祠,举行祭拜仪式,借以表达他们的哀恸。

窦建德在河北主政将近十年,堪称一代仁主。与其他诸路豪强大有不同的是,他起兵称王真正做到了为民做主,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老百姓的生活也日渐富足安定。而他自己却并没有享受因为身居高位带来的荣华富贵,而是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以致于,他死后的许多年,依然还有人对他怀念追思。

很可惜的是,他缺乏远见,受到了小人蛊惑,以致于身败。但他的名声,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

人心似海,实难揣测,人心向背也有一时与长远之分,天下需要长久的和平,便不可能允许分裂的局面。设使李渊放归了窦建德,或者他会再次对抗唐朝,于大唐的统一极为不利。在时代的洪流里,天下大势犹如一辆轰隆隆前进的马车,没有及时登上马车的人,即便才能卓绝,依然无法摆脱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与窦建德相比,王世充虽然被李渊赦免,连同家人一起流放巴蜀,但最终却死于仇人独孤修德之手。独孤修德的父亲曾在洛阳为官,因不满王世充篡权夺位,为王世充所杀。兵败洛阳之后,王世充再没有军队护卫,仇家岂肯放过他?独孤修德于是在王世充下榻的驿站外谎称是有皇帝诏书来到,需要王世充接旨,于是趁其不备杀了他的全家。

王世充因为不得人心,最终连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他原本就是小人一个,他的死去可谓大快人心,独孤修德为报仇而丢了官职,但人们对他的行为却很赞赏。

今天的法律,是禁止血亲复仇的。而在遥远的唐代,为了避免血亲复仇,唐朝的法律甚至规定,仇人出狱之后,为了防止血亲复仇可以移乡避仇。可见,血亲复仇在那个时代还是很有群众的心理基础的。

不过,我要说的是,古人更加重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虽然有悖人伦,却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誉。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他的儿子石厚大逆不道的原因吧。而王世充本人,依靠谄媚之术博得杨广欢心,虽然他战功卓著,却弑杀皇泰帝做下大逆不道的事情,之后又杀了许多正直的大臣,根本就没有任何道义可言。而且他谋权篡位纯粹是为了一己私欲,并不以百姓为念,而且纵容朱粲为祸洛阳城,洛阳的百姓无不对其恨之入骨。这样的人,就是死上千回百回,只会让人拍手称快,根本不会有人去怀念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