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本书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对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分为5部分,共10章。第1部分为绪论,也是本书的第1章,主要阐明本书研究缘起,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厘清本书的研究对象;第2部分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空间格局,主要包括3章,即第2章至第4章。第2章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包括近代工业演进历程及发展特点。第3章探讨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演变与分布特征,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进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第4章分区域对近代河北、江苏、广东等地区的工业空间演变及扩散特征进行分析。第3部分是对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3章,即第5章至第7章。第5章探讨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包括近代通商口岸开埠的历史,通商口岸与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及广东省的工业空间格局,通商口岸与近代工业空间扩散的相关性分析以及通商口岸对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第6章探讨铁路修建与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包括近代铁路修建的历史,铁路修建与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及广东省的工业空间格局,铁路与近代工业空间扩散的相关性分析以及铁路对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第7章探讨水运交通与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包括水运交通与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及广东省的工业空间格局,水运交通对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的影响及差异分析,水运交通促进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第4部分为计量分析,主要包括两章,即第8章和第9章。第8章是对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动力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口岸、铁路、水运交通及矿产资源等动力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影响的回归分析。第9章是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探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集聚现象,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5部分为本书的结论与启示,主要包括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总结,以及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和平衡发展的启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为绪论,首先为研究缘起;其次为文献综述,主要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路径和扩散动力3个方面进行综述;再次是本书的研究对象界定,主要包括空间范围界定和时间范围界定;此外,还对本书运用的基本资料和数据来源进行了梳理。最后介绍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是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是近代中国工业的演进历史与发展特点。主要包括:①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演进历程分为4个阶段:清末工业的萌芽与起步阶段(1840—1894年)、清末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1895—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工业的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6年)、1927—1937年的工业发展阶段,分别对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历史进行回溯;②近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从新设工业企业数量、新设工业企业资本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特征和行业特征。主要包括:①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特征,主要从近代中国工业的地区分布,包括新设企业数量、资本规模等方面分析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差异;②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行业特征,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对各行业新设工业企业数量、资本额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3章探讨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演变与分布特征。首先探讨了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演变历程,主要从近代工业发展的4个阶段(1840—1894年、1895—1911年、1912—1926年和1927—1937年)分别考察不同阶段各省份新式工业企业设立的数量、分布行业等。其次对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省域间的空间扩散、省内的空间扩散、行业的空间扩散和扩散中的集聚现象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4章探讨近代特定区域工业空间演变与扩散特征。以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广东省为主要研究区域,主要包括:①区域的选择,分别对本书研究的3个区域的空间范围进行界定;②从4个阶段(1840—1894年、1895—1911年、1912—1926年和1927—1937年)分别梳理了河北地区、江苏省、广东省工业空间演变历程,主要包括工业企业设立的县的数量、各县新设工业企业数量及行业分布;③分别探讨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广东省工业空间扩散的特征,主要包括扩散路径特征、扩散模式特征和扩散动力特征。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5章探讨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首先对近代通商口岸的开埠历史进行回顾,主要包括约开口岸和自开口岸的开埠情况以及近代通商口岸的空间分布。其次为通商口岸与近代工业空间布局,分别以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和广东省为研究区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①简析不同区域开埠口岸基本情况;②从4个阶段分别分析不同区域口岸开埠与工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再次为通商口岸与近代工业空间扩散的相关性分析。主要包括:①基于空间分布分析不同区域开埠口岸与工业空间扩散的关系;②通过简单的OLS回归方法分析开埠口岸与近代工业发展影响的关系;③通过散点图分析口岸开埠与近代不同区域工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而从3个方面分析通商口岸对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6章探讨铁路修建与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首先对近代铁路修建的历史进行回顾,将近代中国铁路修建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回溯。其次为铁路修建与近代工业空间布局,分别以近代河北地区、江苏省和广东省为研究区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不同区域铁路修建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②从4个阶段分别分析不同区域铁路修建与工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再次为铁路修建与近代工业空间扩散的相关性分析。主要包括:①基于空间分布分析不同区域铁路修建与工业空间扩散的关系;②通过简单的OLS回归方法分析铁路修建与近代工业发展的关系;③通过散点图分析铁路修建与近代不同区域工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而从4个方面分析铁路修建对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7章探讨水运交通与近代中国工业的空间格局。首先分别对不同区域水运交通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水运交通与不同区域工业空间格局的关系。其次基于空间分布分析不同区域水运交通与工业空间扩散的关系,并分析差异原因。再次探讨水运交通促进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先通过简单的OLS回归方法分析水运交通对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而从4个方面分析水运交通对近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8章是对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动力的实证分析。首先分析不同区域矿产资源与近代中国工业空间布局的关系。其次是对近代中国工业空间扩散动力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①对近代工业空间扩散动力口岸、铁路、水运交通及矿产资源的基本阐述;②对回归模型进行设定、对相关变量的选取进行解释、说明变量的数据来源;③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④先对数据进行全样本回归,并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回归;⑤对回归结果进一步探讨,解释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9章探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首先分析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集聚现象,主要包括:①近代中国工业的地区及行业占比情况,分别从工厂数量、资本额和工人数量方面进行分析;②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集中度分析,分别从地区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地区行业集中度3个方面进行探讨。其次对近代中国工业的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①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对本章中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提出基本假设;②对回归模型进行设定、对相关变量的选取进行解释、说明变量的数据来源并进行描述性统计;③实证结果分析,主要包括基本回归和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回归分析;④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最后为本章小结。

第10章是全书的总结与启示。包括对前面各章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进行梳理,使其能更明确地说明问题,以及对当前中国区域空间格局与平衡发展的启示。


[1]西晋东晋年间葛洪的《抱朴子》所录:“历览前载,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剧汉末也。”

[2]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