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下册)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 1625字
- 2024-06-21 19:03:08
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 病毒性心肌炎
◎要点一 西医发病机制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急性期,病毒通过心肌细胞的相关受体侵入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复制,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变性、坏死和溶解。而严重的慢性持久的心肌病变与病毒持续存在及病毒感染后介导的免疫损伤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引起被感染的心肌溶解、破坏;另一方面是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破坏未感染的心肌细胞,引起心肌损伤。
◎要点二 中医病因病机
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内因,温热邪毒侵袭是发病之外因。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常涉及肺、脾、肾。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脾常不足,易遭风热、湿热时邪所侵。外感风热邪毒多从鼻咽而入,先犯于肺卫;外感湿热邪毒多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肠胃。继而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灼伤营阴,可致心之气阴亏虚。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可致气滞血瘀。心阴耗伤,心脉失养,阴不制阳,可致心悸不宁。心阳受损,阳失振奋,气化失职,可致怔忡不安。病情迁延,伤及脾肺,脾虚水湿停聚,肺虚失于清肃,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若原有素体阳气虚弱,病初即可出现心肾阳虚甚至心阳欲脱之危证。本病久延不愈者,常因医治不当如汗下太过,或疾病、药物损阴伤阳,气阴亏虚,心脉失养,出现以心悸为主的虚证,或者兼有瘀阻脉络的虚实夹杂证。
总之,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耗气伤阴、血脉阻滞为主要病理变化,病程中或邪实正虚,或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病机演变多端,要随证辨识,特别要警惕心阳暴脱变证的发生。
◎要点三 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要点四 常用的西药治疗方法
1.休息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
2.营养心肌药物 辅酶Q10(CoQ10)为细胞代谢及细胞呼吸的激活剂,有改善心肌代谢、保护细胞膜完整和抗氧自由基作用。每日1mg/kg,分2次口服,连用3个月以上。1,6-二磷酸果糖具有恢复、改善心肌细胞代谢作用,每次100~250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维生素C能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肌代谢,有助于心肌炎的恢复。维生素C每日10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150mL静脉慢滴,疗程1个月。
3.肾上腺皮质激素 通常不主张使用,主要用于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紊乱(Ⅲ°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病例的抢救。
4.控制心力衰竭 常用药物有地高辛、西地兰等。
◎要点五 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犯心
证候:发热,低热绵延,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舌苔薄,脉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复脉。
方药:银翘散加减。
2.湿热侵心
证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心悸胸闷,肢体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复脉。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3.气阴亏虚
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4.心阳虚弱
证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振心阳,宁心复脉。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5.痰瘀阻络
证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脘闷呕恶,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舌苔腻,脉滑或结代。
治法:豁痰化瘀,活血通络。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