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医学综合)
- 吴春虎主编
- 6142字
- 2024-06-21 18:45:53
第二单元 望诊
重点提示
本单元中望神、望面色是考试重点,如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常色和病色的区别,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等应着重复习。另外,望涕、痰、呕吐物的临床意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和其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也是考点之一。对于形态、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等内容的望诊,熟悉即可。
一、望神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常见于脏躁、癫、狂、痴、痫等。
(1)焦虑恐惧(脏躁):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2)狂躁不安(狂):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或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气郁化火,痰火扰心神。
(3)淡漠痴呆(癫病、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痰气郁结,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
(4)猝然昏倒: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
二、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常色
(1)含义: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
(2)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神气、有胃气的表现。
(3)分类:①主色(正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②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称为客色。
2.病色
(1)含义: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2)特点:晦暗、暴露。①晦暗:皮肤枯槁发暗而缺少光泽(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②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3)分类:①善色: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尚有光泽,为“气至”,说明胃气尚存,是新病、轻病、阳证,预后较好。②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说明胃气不能上荣于面,为“气不至”,是久病、重病、阴证,预后较差。
(二)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面部色诊的意义
判断气血的盛衰;识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疾病的部位(面部分候脏腑: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预测疾病的轻重与转归。
三、望形态
(一)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形体强弱
(1)强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皮肤润泽,肌肉丰满。表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
(2)羸弱:胸廓狭窄,骨骼细小,皮肤枯槁,肌肉消瘦。表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能力弱。
2.形体胖瘦 “肥人湿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1)体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者。
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形气有余。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
体瘦食多——中焦有火。
体瘦食少,舌淡便溏——中气虚弱。
(二)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动静姿态
(1)坐形
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体弱气虚。
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
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精神衰败。
(2)卧式
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喜向内,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
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肺气壅滞,或心阳不足,或肺有伏饮。
(3)立姿
站立不稳,伴见眩晕——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不耐久站,站立时欲倚靠他物——气虚血衰。
(4)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痛;行走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脘腹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肝风内动。
2.异常动作
唇、睑、指、趾颤动——外感热病,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子痫、马钱子中毒。
猝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
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恶寒战栗——见于疟疾、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汗之时。
肢体软弱,行动不灵——痿证。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证。
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弄眼,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
四、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发黄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慢性虚损病人或大病之后)。
小儿发黄稀疏,生长迟缓——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
2.发白
伴耳鸣、腰酸——肾虚。
伴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3.脱发
片状脱发(斑秃)——血虚受风。
青壮年脱发伴腰酸、健忘、眩晕——肾虚。
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二)面肿、腮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面肿 面部浮肿,按之凹陷者,为水肿病,属全身水肿的一部分。
发病迅速——阳水(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兼见面色白,发病缓慢——阴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气凌心所致。
2.腮肿
(1)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或触痛。因外感温毒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2)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3.口眼歪斜 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风邪中络所致。兼半身不遂——中风。
(三)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目的脏腑分属 眼胞为肉轮,属于脾脏;两眦为血轮,属于心脏;白睛为气轮,属于肺脏;黑睛为风轮,属于肝脏;瞳仁为水轮,属于肾脏。
2.望目色
(1)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
白睛色红——肺火;外感风热。两眦赤痛——心火上炎。
睑缘赤烂——脾有湿热。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攻。
(2)白睛发黄:多为黄疸病。多因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3)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血液亏虚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4)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
(5)黑睛灰白混浊: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旺等,使黑睛受伤而致。
3.望目形
(1)目胞浮肿——水肿病。
(2)眼窠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若久病重病眼球深陷,伴形瘦如柴,为脏腑精气竭绝,属病危。
(3)眼球突出,伴喘者为肺胀;伴颈前肿块,急躁易怒,为瘿病。
(4)胞睑红肿:胞睑边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眼丹。皆因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4.望目态
(1)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2)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见于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中毒等。
(3)目睛凝视:指两眼固定,不能转动。
固定上视(戴眼反折)、固定前视(瞪目直视)、固定侧视(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4)睡眠露睛: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5)眼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张开无力而上睑下垂者。
双睑下垂者——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单睑下垂者——多见于外伤。
(四)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口
(1)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小儿见之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
口疮——多由心脾二经积热上熏所致。
口糜——多由湿热内郁,上蒸口腔而成。
鹅口疮——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2)口之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但出不入,为肺气将绝。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小儿脐风。
口歪——见于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
口振——多为阳虚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温病、伤寒欲作汗时,或疟疾发作时。
口动——胃气虚弱;若口角掣动不止,是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2.察唇
(1)色泽:红润为正常,说明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深红——热盛。红肿而干——热极。青紫——血瘀。青黑——寒盛、痛极。樱桃红——煤气中毒。淡白——血虚或失血。
(2)形态
唇干而裂——津液已伤。嘴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唇内溃烂,色淡红——虚火上炎。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
唇角生疔,麻木痒痛——锁口疔。人中部生疔——人中疔。
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
3.察牙齿
(1)牙齿色泽
牙齿干燥——胃阴已伤。牙齿枯黄脱落——久病,多为骨绝。
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燥如枯骨——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
齿焦有垢——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胃肾热盛,气液已竭。
(2)牙齿动态
牙关紧急——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
咬牙齿——热盛动风。睡中齿——胃热、虫积或常人。
4.望牙龈
(1)色泽
淡红而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匀。淡白——血虚或失血;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2)形态
齿衄:痛而红肿——胃热伤络;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
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
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五)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咽喉色泽
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肺胃热毒壅盛。娇嫩,肿痛不甚——阴虚,肾水亏少、阴虚火旺。
淡红漫肿——为痰湿凝聚。
2.咽喉形态
(1)乳蛾:喉核红肿肥大——肺胃热盛,或虚火上炎。
(2)喉痈:咽喉红肿高突,吞咽困难——脏腑蕴热,复感外邪。
(3)咽喉腐烂:溃烂成片或凹陷——肺胃热毒壅盛;腐烂分散浅表——肺胃之热尚轻;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多属虚证。
(4)伪膜:伪膜松厚,易拭去者——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剥去随即复生——重证,多为白喉,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5)成脓:局部红肿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尚未成脓。
五、望躯体四肢
(一)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瘿瘤 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运动上下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所致。
2.瘰疬 发于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因感受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3.颈瘘 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所致。
4.项痈、颈痈 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
5.气管偏移 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多为胸膈有水饮或气体,或因单侧瘿瘤、肿物等,挤压、牵拉气管所致。
6.项强 指项部拘急或强硬。
项强兼表证——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
项强兼壮热、神昏、抽搐者——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项强不适,兼头晕者——阴虚阳亢,或经气不利。
睡眠之后,项强而痛,并无他苦——睡姿不当,项部经络气滞。
7.项软 见于小儿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若见于久病重病,则为脏腑精气衰竭。
8.颈脉搏动 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9.颈脉怒张 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心肾阳衰,水气凌心。
(二)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外形
(1)四肢萎缩:指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所致。
(2)肢体肿胀:四肢红肿疼痛——热壅血瘀;足部或下肢肿胀——多见于水肿;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象皮——丝虫病。
(3)膝部肿大:膝部红肿热痛,见于热痹。若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鹤膝风”,多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4)小腿青筋暴露:寒湿内侵,络脉血瘀。
(5)下肢畸形:膝内翻、膝外翻、足内翻、足外翻,皆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2.动态
(1)肢体痿废:多见于痿证。若双下肢痿废不用者,多见于截瘫患者。
(2)四肢抽搐: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3)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4)手足颤动: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
(5)手足蠕动:多为阴虚动风所致。
(6)扬手掷足:热扰心神所致。
(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为病重失神之象。
六、望皮肤
(一)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皮肤发赤 皮肤突然色红成片,如染脂涂丹,焮热肿胀,边界清楚——丹毒(血分火毒)。发于头面——抱头火丹(风热化火)。发于小腿足部——流火(湿热化火;外伤染毒)。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赤游丹(心火偏旺,风热乘袭)。
2.皮肤发黄 皮肤、面、目、爪甲皆黄——黄疸。
黄色鲜明如橘——阳黄(湿热蕴蒸)。
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阻遏)。
3.皮肤白斑 局部皮肤出现点、片状白色改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白癜风或白驳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4.皮肤紫黑 弥漫性棕黑色改变者,多为黑疸,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的患者。
(二)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斑 指皮肤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应手,压之不褪色。
可由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脾虚血失统摄,或阳衰寒凝血瘀,或外伤血溢肌肤所致。
2.疹 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
(1)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颜面、躯干和四肢。因外感时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2)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瘙痒不已,时发时止,为外感风热时邪所致。
(3)瘾疹:瘙痒,搔抓之后融合成片,高出皮肤,发无定处,时隐时现,为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
七、望排出物
1.望痰、涕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痰
痰白清稀量多——寒痰(寒伤阳气,气不化津,聚而为痰)。
痰黄稠有块——热痰(热邪煎熬津液)。
痰少而黏,难于咯出——燥痰(燥邪伤肺或肺阴亏损)。
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脾虚湿蕴,聚而为痰)。
痰中带血,色鲜红——热伤肺络(肺阴亏虚;肝火犯肺;痰热壅肺)。
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热毒壅肺,腐败酿脓)。
(2)望涕
新病鼻塞流清涕——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鼻鼽(风寒束于肺卫)。
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鼻渊(湿热蕴阻)。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清稀无臭——寒呕(胃阳不足,腐熟无力;寒邪犯胃,损伤胃阳,水饮内停)。
秽浊酸臭——热呕(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清水痰涎,伴振水声——饮停胃脘,胃失和降。
酸腐,夹杂不消化食物——伤食(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
呕吐黄绿色苦水——肝胆湿热或郁热。
暗红有血块;或吐血鲜红,夹有食物残渣——胃有积热;肝火犯胃;胃腑瘀血。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
1.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正常表现
(1)方法:向光,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小儿食指,以右手拇指从小儿食指指尖向指根部以轻柔适中的力度推擦几次,观察络脉的形色变化。
(2)正常表现:正常食指络脉在食指掌侧(桡侧)前缘,浅红隐隐或略带紫色,隐现于掌指横纹附近,形态为单支,粗细适中。
2.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三关测轻重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食指络脉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食指络脉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食指络脉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食指络脉直达指端(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2)浮沉分表里
食指络脉浮而显露——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隐不显——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
(3)红紫辨寒热
食指络脉鲜红——外感表证。食指络脉紫红——里热证。
食指络脉青色——疼痛、惊风。食指络脉紫黑——血络郁闭,危重。
食指络脉淡白——脾虚、疳积。
食指络脉深浓而暗滞——实邪亢盛;食指络脉浅淡而枯槁不泽——正气虚衰。
(4)淡滞定虚实
食指络脉浅淡而纤细——虚证。
食指络脉浓滞而增粗——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