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敬说中医:刮痧拔罐一学就会
- 王敬
- 2734字
- 2024-11-02 11:51:20
引言
岐黄精髓佑华夏,大道至简岂可轻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距今最少一万年以前),那时的中国人就已经会使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代罗泌的《路史》载原始社会酋长太昊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砭石疗法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被列为五大疗法(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与导引按)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得非常清楚:“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砭石形状各异,从文献记载和砭石的构造分析,砭石的功能涵盖刺血、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点穴、刮拭等诸多方面。其中刺血、放血、排脓等功用逐步被金属工具之针刀所取代;按摩、热熨、点穴等功用与推拿按摩合流;其刮拭、按摩、点穴等功用逐步在民间发展成为刮痧疗法。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群众最能接受的保健方法应该就要数从古代砭石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刮痧疗法了。长期以来,古代刮痧疗法在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衰。我国古代,刮痧工具五花八门,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汤匙、碗边、铜钱、贝壳等替代品进行操作的。该法主要用于治疗痧病及中暑、感冒、腹泻等病症。发展到现代,刮痧疗法主要用砭石、水牛角和玉石为原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的刮痧板,治疗病种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暑、感冒等小毛病,刮痧的适用范围已经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伤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的400余种疾病,疗效显著。
传统拔罐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古人们即用动物的犄角(如牛角等)制成筒状,进行吸伤口内脓血与治疗痈疽,故拔罐法古称“角法”。拔罐疗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书中即有以角治疗痔疮的记载。西晋葛洪在《肘后急备方》中不但记述了角法,而且对角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提出了见解。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竹罐制作及使用方法。唐代将医科分为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拔罐疗法)五科,说明在唐代拔罐疗法已成为一门比较完整成熟的学科。宋代医家如王怀隐等在《太平圣惠方》中对角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做了明确的规定,即红肿高大、阳证实证为拔罐适应证;痈疽初起、阴证或半阴证属拔罐禁忌证。
随着时代进展,出现了真空拔罐法。这是以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令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排出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促进新陈代谢、调动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净化血液之目的的一种非药物自然物理生态疗法。
真空拔罐是在传统拔罐(如火罐、竹罐等)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研制而成,既保持了传统火罐的基本原理与功效,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拔罐的缺点:如火罐容易烫伤皮肤,不易起罐;竹罐使用复杂;玻璃、陶瓷罐易碎,压力不可调控,罐口口径少等。真空拔罐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不易破损、携带方便、负压可调、易于观察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与群众的欢迎。
刮痧和拔罐各有所长,将其结合起来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一般可先刮痧后拔罐。
使用时先在选定部位(穴位)的皮肤上涂抹适量刮痧润肤油,然后用刮痧板进行刮痧(用刮法),若与走罐手法相配合,此时刮拭皮肤时间应比常规刮痧时间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即可在其部位进行走罐。
若直接与留罐手法配合,此时刮拭时间可稍长,待皮肤出现红、紫或紫黑色时,再行留罐,留罐部位可以是穴位(包括阿是穴),亦可是病灶点(刮痧后皮肤上红紫或紫黑明显处,用手触摸时皮肤下常有明显硬节或条索状物,受压迫后患者多有酸麻胀痛等反应)。
我的经验是,在病灶点处留罐对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此法广泛运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哮喘、膝关节疼痛和屈伸不利、高血压、痤疮等病证,均有显著功效。
刮痧拔罐疗法即采用刮痧、拔罐配合进行防治病症的施治方法,具体是在“以灶为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刮痧加走罐”查灶法、“拔罐”消灶治疗法、“刮痧特殊手法”消灶治疗法三步,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净化血液、排出毒素的目的。
一、实施“以灶为腧”的诊疗法则
1.何谓“病灶点”
通过在患者肌肤进行刮痧(主用刮法)、拔罐(以走罐为主)找到的,能使患者症状及病变好转或痊愈的点,叫病灶点。
2.“病灶点”的诊断标准
病灶点具有以下要点:①皮肤颜色:通过观察刮痧(主用刮法)拔罐(以走罐为主)后皮肤出现红、紫、黑色的痧斑即出痧点的颜色。②皮肤结节:在皮肤出现红、紫、黑色痧斑即出痧点明显处,用手触摸可发现皮下有条索样、圆形样等结节。③反应点:在皮肤痧斑、结节处用手指或刮痧板厚边棱角按压,患者可出现疼痛、酸、麻、胀等感觉,此点叫反应点。以上3点具备两点者即可确定为病灶点。
3.何谓“以灶为腧”
“以灶(病灶点)为腧”是在古代“以痛为腧”(《灵枢·经筋》)诊疗法则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
以痛点作为施治的依据,虽然古有记载且有一定的意义,但疼痛是一种感知觉,痛觉的测定常用痛阈或耐痛阈来表示。痛阈是指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而耐痛阈则是指能耐受痛的最大刺激强度。虽然现代测定一个人的痛阈和耐痛阈的方法很简单,但每个人对疼痛的开始感觉与最大忍受程度因体质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所以单从疼痛来确定其治疗的部位(腧穴)是不确切或不完整的。
而“以灶为腧”是以“病灶点”确定诊治法则,即根据“病灶点”进行相应的诊断和相应配套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所以说从诊断与治疗方面看,“以灶为腧”的病灶点比“以痛为腧”的单纯疼痛点更具有确切性和有效性。
二、进行“综合消灶”的治疗方法
“综合消灶”是以中医非药物疗法——刮痧拔罐疗法组合使用,对机体已经形成的病灶点进行发现(查灶)与解除(消灶),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标的一种医疗方法。此法共分3步:
1.刮痧拔罐查灶法
刮痧拔罐查灶法,即运用刮痧(刮法)拔罐(走罐)发现病灶点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在相应部位进行刮痧拔罐,即先在待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润肤油,然后进行刮痧(主要用刮法)和拔罐(在能够进行走罐的部位操作),施治完毕后,在皮肤上寻找病灶点,即完成所谓“查灶”。
2.拔罐消灶法
拔罐消灶法,即运用拔罐手法(留罐、闪罐)进行消除病灶的方法。主要在病灶点处进行留罐,一般留罐时间为5 ~10分钟。留罐的同时配合提按罐手法、摇罐手法、转罐手法等,以加强消灶解灶、净化血液的作用。起罐后,再进行闪罐,以促进病灶点处血凝块及毒素迅速崩解,达到排毒与扶正的目的。
3.刮痧消灶法
刮痧消灶法,指运用刮痧特殊手法,即除刮法以外的边揉法、角揉法、角推法、按法、点法、拍法、摩法、啄法、叩击法、颤法、擦法,可交替使用或选用其中之一,以消除病灶。
王 敬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