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公元1279年)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书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并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记载,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足甲”等。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载有“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即阐述了有关改变药物药性和炮制去毒的内容;记录的药物中载有“露蜂房……火熬之良”“桑螵蛸……采蒸之”和“贝子……烧用之良”等,即论述了炮制的具体技术,其中一些方法沿用至今。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药炮制专著,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含有生物碱成分的莨菪、吴茱萸等,经醋制后可使生物碱成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从而提高疗效,茵陈等药物有效成分具挥发性,则“勿令犯火”,以防止药物有效成分受热挥发,降低疗效,诸如此类,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到了唐代,首次将中药炮制内容以法定内容形式予以收载,在中药炮制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世界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中规定米酒、米醋作为炮制辅料入药,记载了煨、煅、燔、炒、蒸、煮、发芽、发酵、芒硝提净法等,如芒硝提净法“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暧汤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丰富了炮制内容。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第一部官方颁布的成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门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宋代以前,中药的炮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对个别药物的简单处理发展到较为系统的炮制原则及方法,炮制品种已初具规模,出现了炮制专著,并且还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加以收载,是中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但还不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