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瑶医药与苗医药

瑶医药与苗医药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因而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中国南方用苗瑶语族苗语支或瑶语支的少数民族有苗族、瑶族、畲族。苗族和瑶族还是跨国民族。用苗瑶语族的民族,在历史上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及渊源关系。这种文化背景和渊源关系,在古代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上,即苗族(主要指湖南大湘西地区)、瑶族和畲族都有过盘瓠图腾崇拜历史,他们认为神话传说中的“盘瓠”是共同始祖。由盘瓠神话、图腾崇拜引申而来的文化现象,在苗、瑶、畲民族文化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文化沉积渗透到许多领域。其中,医药文化深受其影响。

(一)苗瑶语族民族与盘瓠文化

苗瑶语族分苗语支和瑶语支。苗、瑶、畲族主要用苗语支,贵州瑶族也有用瑶语支的。苗族保留了古代苗瑶语的声母较全,瑶族保留了古代苗族语的韵母较全。盘瓠文化是盘(或般木)瓠神话发展引申而来的。有关盘瓠的传说和神话历史上有史料记载,民间世代流传。盘瓠神话在瑶族、畲族民间相传久远,在苗族民间也有流传,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盘瓠”作为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最早并不是语族的古代先民,而是起于古代氐羌系统的犬戎,只是在唐宋以后,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才为苗瑶语族中的部分族群所接受。实际上盘瓠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少数民族语言不同,可能是翻译的名称,或者是图腾之意。一般认为盘瓠是个民族和部落的实体。盘瓠神话流行于南方,主要流行于苗、瑶、畲等民族中。

“盘瓠蛮”是生活在南方的氏族部落名称。历史上的“盘瓠蛮”地域在“武陵”“五溪”。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在南方蛮族(或称南蛮)中,盘瓠蛮是对武陵地区有盘瓠图腾信仰的部落的泛称。苗族、瑶族民族共同体的称呼出现在宋代,族名的出现,是由部落共同体进入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由若干个部落共同体转化民族共同体的盘瓠蛮应该说是苗、瑶、畲等民族共同体中的一个部落共同体。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盘瓠蛮说成是现在的苗族、瑶族或畲族,因为民族共同体不等于部落共同体。从历史资料和盘瓠神话流传,当今的苗、瑶、畲三族都应属于“长沙、武陵蛮”。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所谓图腾,也就是一种族徽,是远古的氏族标志或符号。历史上苗族、瑶族、畲族都盛行盘瓠传说,这是苗、瑶、畲先民远古时代遗存的“童年形式”,即蒙昧时代的意识形态。苗族在历史上有“神母犬父”和“神犬依傩取谷神”的神话故事。瑶族有“黄狗仙”与“狗头仙”的神话故事。瑶族的《评皇券牒》等,相传是高辛皇帝的手谕,传记着盘瓠神话故事。盘瓠图腾在湘西苗族流传,“把‘犬父鬼母’,即盘瓠辛女当作自己的祖先来崇拜”,在湘西民间盘瓠形象处处可见。

通过对使用苗瑶语的民族与盘瓠文化关系的探讨,可以帮助认识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同时通过研究盘瓠文化现象来探讨以苗瑶语为学术源头的苗族、瑶族、畲族民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苗瑶语族民族医药文化比较

1.悠久的人文医学历史 苗族祖先和远古英雄蚩尤,与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悠久的苗瑶语族民族人文医药文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神为象征的原始医药文化形态,即氏族部落医药文化,如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授按摩术”和“药王传医方”以神为主,神药两解的原始医药文化形态的初始人文医药知识;二是以沟通鬼神的巫教为象征的巫医结合的巫医文化形态,如苗、瑶、畲医中的“驱鬼术”“占卜术”“过阴”“望鬼术”“神明术”“放蛊术”等延巫求祷,祈求病愈的巫医文化形态;三是以医药治病为象征的苗瑶语族民族医药文化形态。这三种医药文化形态都是人文为主线,从医药的起源、形成到发展,它伴随着苗瑶语族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是与苗瑶语族民族生产生活紧紧相连的。

2.医巫同源是苗瑶语族民族医药文化的共同特征 巫文化是战国时期楚人创立的。楚国南方武陵一带是苗瑶语族民族先民“武陵蛮”“盘瓠蛮”的主要居住地,这带以湘沅为中心,当时巫风盛行,巫渗透到许多文化层面。以苗瑶医药为代表的苗瑶语族医药文化,它的产生最初与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其中巫术疗法就是重要特征。医而从巫,故言“医源于巫”。具有盘瓠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医药文化,如苗医、瑶医、畲医,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医巫同源。古代,这些氏族的先民,有病事巫不事医,请巫师占卜“作法”、水师咒语、画水祛疾等而治病。这些民族医药文化从古至今,“骨子”时就流着“巫水”,就是这些“巫水”将苗、瑶、畲族医药文化浸润。巫是苗、瑶、畲族医药发生发展的源头,苗瑶语族民族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巫医一家”。

(三)数字是苗瑶语族民族记述医药知识的基础

用数字记述药物、证候是苗瑶语族少数民族认识医药的最基本形式,如苗医的“两纲”“五经”“三十六症”“四十九翻”“四十九症”“十丹毒”“七十二疾”,瑶医药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畲医的六神(是指由神主宰的心、肝、肺、脾、肾、胆六脏)、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苗、瑶、畲医中数字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七十二”这个数,如在证候上有“七十二风症”“七十二气症”“七十二血症”“七十二疾”“七十二症”等。在分类上,三十六症一般是指内科病,七十二疾一般是指外科病。

(四)形象朴素的药物与证候命名

苗瑶语族医药文化中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形象生动的动物或植物来命名药物或证候。如瑶医的“生倒竹”一病,是小儿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腹脉显露,状如倒生的竹子,故名。畲医药痧症,仿动物形态特征命名的有蛇痧、兔痧等。苗医的经症有“鹞子经”,临床表现红肿发亮,形如猫头的叫“猫头症”。湘西苗医的“飞蛾症”,其病证为发热、鼻翼煽动、咳嗽气急、胸痛等临床表现,鼻翼煽动如飞蛾,故名。瑶药的金狗头、针尖米、岩鹰爪等,苗药的山乌龟、水蜈蚣等,畲药的鸭掌星、爬岩虎等,均以形象的动物或植物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