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安殿的门外,吕氏怀着忐忑的心情凝视着殿内,但并未贸然进入。
不久之前,有嬷嬷通报,朱允熥端着一碗面条悄然进入。
此时,皇帝正深感悲痛,不愿被外界打扰。
她担忧朱允熥的贸然进入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尴尬。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朱允熥进去后便再未现身,这让她更加疑惑与不安。
此刻,大殿深处似乎持续传来低语之声。
令人好奇的是,他与皇帝之间究竟说了怎样的言辞?
皇帝又向他诉说了什么?
为何他们的对话如此冗长?
吕氏的心中如同被巨石压迫,让她感到难以呼吸。
她不禁想到:“今日皇帝对那少年的宠爱,可谓在所有的亲王、皇子、皇孙中独占鳌头。这少年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让皇帝如此青睐?”
在此刻,吕氏的目光投向了身旁同样凝视着大殿深处的朱允炆。
“儿子,你在想什么?”
朱允炆仍旧凝视着那个方向,轻声说道:“吾儿在想,老三昔日的模样是否只是伪装?”
这言语如同醍醐灌顶,令吕氏猛然有所觉悟,但又随即涌起一股警惕之意。
老三,他的过往定是掩藏了什么,否则怎会在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个模样!
他为何需要如此伪装?
或许,他一直都在暗中防范我们?
倘若真是如此,只怕会在皇上面前,落下个心胸狭隘、善妒的名声吧!
再深思一下那位帝王的性情,若真的被他贴上嫉妒的标签,那对于孩子的未来又将如何?
“儿子,你皇爷爷在里面呆了那么久,兴许他渴了。“
吕氏严肃地说,
“快去端一盏热茶进去,让你皇爷爷喝。“
接着,吕氏凑近了些,声音也放低,
“进去后,你就哭泣...“
她正在低声细语,而朱允炆则全神贯注地倾听。
然而,就在他们交谈之际,朱元璋已在朱允熥的搀扶下,缓缓步出。
“拜见陛下!“
“皇爷爷!“
……
宫殿外的众人急忙躬身施礼,吕氏在低头之际察觉到,朱元璋的面容上的哀愁似乎有所减轻,而朱允熥依旧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模样,难以窥见其真实情绪。
“好!”
朱元璋对跪拜的众人微微颔首。
随后转向朱允熥,温和地嘱咐道:
“你体质较弱,需得懂得保重!孝顺父亲固然值得称赞,但若是因此病倒,岂不是有违孝道?”
“孙儿必定牢记皇祖父的教诲!”
朱允熥恭敬地回答。
朱元璋接着道:“丧事办完后,你去大学堂求学,我会为你寻得几位良师!”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朱允熥的关切与期望。
朱元璋站在那儿,面色严峻地对着眼前的皇孙,他严厉地说:“严师方能出高徒,看你今后还敢再装模作样!”
朱允熥恭敬地回答:“孙儿必定不再辜负皇爷爷的厚爱!”
提及明初的大学堂,那与清代的尚书房颇为相似,皆是皇子皇孙们求学的场所。
朱元璋,尽管出身并非显赫,但他对儿孙的教育却极为重视。
当年,朱标身为太子时,他聘请的便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如宋濂等人作为老师。
朱元璋挥挥手,示意道:“回去吧,我们走了!”
随后,他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在无意间经过吕氏的身旁时,吕氏意外察觉到了皇帝眼神中透露出的一丝冷峻,这让他的内心顿时感受到一阵寒意。
“恭送陛下!”
然而,就在众人齐齐下跪行礼之时,朱元璋的身影突然停了下来。
他转身回望,目光凝重地投向了朱允熥,然后沉声宣布:“传朕旨意!”
话音一落,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书记官随即恭敬地凑近,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皇帝的命令,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个字句。
“朱允熥,作为太子的嫡长子,也是朕的亲生血脉,朕要册封其为吴王!”
朱允熥即刻下跪,以君臣之礼表达感激之情:“臣叩谢皇恩浩荡!”
在众人心中暗自惊叹之际,他们注意到朱允熥那从容不迫,稳重成熟的姿态。
朱元璋再次投以赞许的目光,赞赏他小小年纪便能处变不惊,不轻易为外物所动,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与成就!
他浑然不觉,此刻朱允熥的内心已然汹涌澎湃。
倘若不是他极力抑制,身上的肌肉恐怕早已抖动不已。尊号吴,乃大明洪武皇帝登基前的称号,对于大明王朝和朱氏家族而言,它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在大明众多亲王之中,其地位尤为尊崇。
如今,这顶令人艳羡的王冠,已然戴在了朱允熥的头上。
“吴王,仅仅是起点!”他心中默念。
朱元璋的诏令颁布之际,奉安殿内,无论是仆从还是护卫,亦或是为朱标守丧的众人,均不约而同地深吸一口气。
提及“吴”,那正是大明建国之前的旧称。
至于这位新晋受封的朱允熥,他正是大明洪武皇帝嫡亲之孙。
此刻,众人看向朱允熥的目光,更是充满了敬畏之情。
吕氏紧咬下唇,几乎要咬出血来。
在那一日,她刚刚成为东宫的继妃,心中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曾尝试窥探自己的夫君,即太子朱标的意图。
她好奇地询问,朱允炆身为东宫的长子,是否有可能被赐予吴王的封号。
然而,她的提问遭到了朱标的严厉斥责。
朱标明确表示,“吴”这一封号,曾是皇帝之前的尊号,吴地更是大明的经济命脉,紧邻都城,因此绝不可能随意封赏。
但如今,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封号,竟然出人意料地落在了朱允熥的身上,这让她倍感惊讶。
朱允炆似乎陷入了迷茫之中,目光空洞地盯着朱允熥好一阵,随后缓缓垂下眼帘。
然而,无人察觉,在他低头之际,眼眸深处掠过一抹怨恨之色。
尽管他身为庶子,但按照家族的规矩,长幼有序,他实际上比朱允熥年长。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今圣上竟无视了他这位名义上的长子,而是选择了朱允熥为吴王。
这使他心中充满了不甘。若论学识,他自认为远胜于朱允熥十倍有余。
论外貌,他的母亲堪称佳人,他容颜出众,甚至在朱允熥之上。
论个性,他行事沉稳而不炫耀,谦逊内敛,深受朝廷重臣的赞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吴王之位竟然授予了朱允熥!
这究竟是何缘故?
难道,嫡出的身份,真的如此举足轻重?
朱元璋颁布旨意后,并未立即离去,他环顾四周,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
最终目光定格在朱允炆身上。
在岁月的洗礼下,那张脸庞更显温和。
若说今日的朱允熥为他带来了意外之喜,那么他的孙子朱允炆,始终深得他的青睐。
尽管他并非嫡出,但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学识,为人温文尔雅,举止间流露出翩翩君子的风范。
明朝的朱家,自草莽之中崛起,朱标那一代的兄弟,皆在军营中成长。
他们成年后,驰骋疆场,对征战四方满怀热忱,而对于读书,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虽然朱元璋此刻对吕氏心存微词,但对于这位孙子,他却是疼爱有加。
“皇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的嗓音中透露出深沉的呼唤,使朱允炆欣喜地抬头。
从极度的悲伤中绽放出巨大的喜悦,使得他的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朱元璋字字铿锵地说道:“特此册封,朱允炆为淮王!”
朱允炆满心欢喜,他深深一揖,“臣下,感激皇上的恩泽!”
说罢,他眼神中透露出深意,瞥了朱允熥一眼。
与此同时,旁边的吕氏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臣妾深感荣幸,感恩陛下恩赐!”
然而,当她开口之后,朱元璋的面色却突然阴沉下来。
他那原本聪慧的嫡孙,被这女子吓得不断装傻!真是个嫉妒心重的女人!
倘若非在朱标之灵位之前,朱元璋或许即刻便会动怒。
朱元璋此人性情如此,一旦心生不满,其内心的恶意便如同洪水猛兽般难以抑制。
于是,他冷笑一声,衣袖一挥,愤然离去。
淮王啊!
朱允熥在内心默默思量。
朱家源于淮地,祖籍沛地,与汉高祖刘邦同为一方之人。
后来,朱家在淮西深深扎根,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那明朝的众多开国功臣,无一不是淮河之畔的儿女。
朱允炆的头顶,那个“淮”字,更是蕴含了无数的历史深意。
思及此,朱允熥的眼神与朱允炆交汇,但心中却不禁感叹:你的“淮河”,终究还是不及我“吴地”的尊贵。
朱元璋的离去之后,朱允熥再次步入奉安殿,恭敬地跪在朱标的灵前。
那具棺椁中安息的人,是他名义上的父亲。
他原本是大明皇位无可争议的继承者,地位稳固。
然而,随着他的离世,大明的皇位继承问题变得悬而未决。
他的离去,使得那些自幼在战火与铁马金戈中锤炼的兄弟们,都开始心怀叵测,心生不满。
辉煌的军事成就,铸就了大明王朝的鼎盛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棣最为闪耀的,并非仅仅是他的军事武功,而是他无畏的勇气。
他并非如汉武帝那般坐镇都城,依赖手下将领的功绩来横扫外敌。
朱棣是亲自率领大明军队,开拓疆土,勇猛善战的勇士。
他既是英勇的战士,又是威仪的帝王。
尽管他身上有些难以言说的瑕疵,为后人所议论,但无人能否认他的伟大。
这一历史事实,被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