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处境

朱允熥,乃大明洪武皇帝嫡亲之孙,亦为大明太子朱标之嫡出次子。

在这个大明朝即将朝代更迭的时代里,“嫡”字象征着正统与传承的权利。

朱允熥,他的母亲,乃大明开国功勋的开平王常遇春之女,被尊选为太子妃,为皇族带来了首位嫡出的长子皇孙,那便是朱允熥的哥哥朱雄英。

然而,朱雄英体质孱弱,多病缠身。

常氏为了皇族嫡系血脉的延续,毅然不顾生命安危,诞下了第二位嫡子,即朱允熥。

四年后,朱雄英不幸夭折,常氏也随之离世。

朱允熥在失去母亲的同时,也肩负起大明皇族的重任,成了大明继承正统的第二嫡长子。

“朱元璋的亲孙子”,朱允熥端详着镜中自己的面容,嘴角泛起一丝满意的微笑,心中暗自赞叹:“这身份倒也颇为显赫!”

然而,转瞬之间,他的笑容如同冰封一般凝固。

他意识到,自己虽名为朱允熥,却并非那位即将登上帝位的朱允炆。

在不远的未来,当朱元璋这位一代枭雄离世,大明皇位将落入朱允炆的手中,而非他的囊中。

朱允炆,那是朱允熥需得尊称一声的二哥。

他的生母,出身平凡,仅仅是一位庶出的妃子。

在朱允熥的生母离世之后,这位原本身份不高的侧妃,因其温顺聪慧、善解人意,加之朱标无心再纳新宠,因而得以被提升为正妃。

她的地位得以扶正,她的儿子朱允炆,因母荣而贵,且年纪又比朱允熥年长一岁,因此在名义上成为了朱标的长子。

然而,在朝臣的眼中,他仅被视为庶长子。

最为正统,最具继承权的,依旧是朱允熥。

但那位来自后世的灵魂却深知其中的内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登临九五之尊的实际上是朱允炆,他的统治纪元被命名为建文。

在封建帝制的背景下,最为重视的便是嫡庶的界限。

嫡系象征着正统地位,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里,无论是建文帝还是后续的永乐帝,在登基之后都未曾放松过对朱允熥这位嫡子的警惕与防备。

朱允熥,他在洪武皇帝临终之际被封为吴王,这一封号承载了深厚的意义。

吴,曾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登基前的封号,代表着一种荣耀与地位。

而吴地位于江南,是天下最为繁盛的地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位孙子的偏爱与厚望。

然而,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他并未按照惯例让这位弟弟前往封地,而是选择将他囚禁在皇宫之中。

当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成功登基为永乐皇帝后,朱允熥所面临的,是冷酷无情的禁锢。

他的身份极为显赫,其合法性无可置疑,因此,无论是前朝还是今朝的皇帝,都对他心怀忌惮。

在此情境下,朱允熥那张年轻俊秀的脸庞在镜中微微蹙眉,他疑惑不已,

“究竟是何缘由,使得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庶出的孙子,而非嫡出的孙子呢?”

脑海中隐约传来阵阵不适,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似乎为现今的朱允熥带来了新的启示。

这具躯壳的主人,曾是大明王朝的皇帝朱允熥,他尽管拥有皇族高贵的血统,却如同扶不起的烂泥。

他的身体孱弱不堪,对书籍毫无兴趣。

自幼失去母亲的呵护,他的性格变得怯懦软弱,缺乏主见,甚至在紧张之时,连话语都显得凌乱不清。

然而,在私下里,他却有着顽劣的性情,时而暴躁易怒,言语刻薄。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代英雄豪杰,天之骄子,一代霸主。

在华夏的漫长历史中,朱元璋堪称是出身最为微寒的帝王。

他自底层崛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功击退了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从而缔造了一个辉煌灿烂、延续三百年之久的大明王朝。

他的登基之路,无疑是最为正直与纯粹的。

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位帝王的得国之路比朱元璋更为名正言顺。

他并非通过篡权夺位,也非前朝的叛乱分子。

他既非出身于贵族,也非世袭的武将家族。

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子弟!

由于生活困苦,无以为生,加之天下动荡不安,他毅然投身于义军的行列。

这段文字,便是对这位非凡帝王的生动描绘。

然而,在后世众多自诩为专家和学者的眼中,他被描绘为一位残暴的君主。

这主要源于他对贪腐官员的严厉惩处,一旦涉及贪污五十两以上的银两,便会施以剥皮之刑,用作填充草料,而贪污数额达到一百两以上,更是会被处以点天灯的极刑。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他甚至使用这些贪官的人皮,制成百姓申诉冤屈的鸣冤鼓。

晚年的他,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大肆清除功臣,对天下官吏也采取了严苛的治理手段。

此外,朱元璋,这位皇帝,有着坚定的阶级立场。

即便登上了帝位,他心中仍旧把自己视为历经磨难的庶民,始终站在劳苦大众的一方。

因此,后世那些自鸣得意的文人墨客,往往将他誉为暴君。

然而,不论是谁,都不能忽视或否认朱元璋的卓越。

这样一位杰出的君主,不仅在治理国家、军事征伐上表现出色,在家族情感上同样卓越,他深爱着每一个子女,并期盼他们能够成才。

自幼便为他们聘请名师指导,更是亲自言传身教,教导他的子女们要勤俭节约,避免奢侈浪费。

在朱允熥的记忆中,朱元璋始终是一个卓越且充满慈爱的父亲形象。

他身着的是粗糙的布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袖口都因频繁使用而磨损至发白,甚至出现了破线。

这样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他的后代可以如猛兽般勇猛,可以是驰骋大漠,与胡人英勇对战的将军,也可以是智计深沉,稳坐庙堂之上的贤士。

然而,他们绝不能是言辞不清,性格软弱的怯懦之辈。

每当朱允熥思及此,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起与朱元璋的相见场景。

每次会面,朱元璋那充满爱怜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深深的痛惜与遗憾。

在这个时代,强者之后必然有其杰出的后代,一代英雄的父亲,其子亦当为豪杰。

关于朱允熥未能登上皇位的原因,已经显而易见。

朱元璋这样的英勇领袖,岂能将皇权交予一个懦弱、性格诸多瑕疵的孙辈?

即使是在儒家正统的严格规范下,嫡孙的地位再尊贵,也无法与国家的安定相提并论。

江山之重,远胜于个人身份之尊。

因此,最终皇位选择了朱允炆,而吴王这一最富有的王位,以及最具正统意义的身份,则赋予了嫡孙。

这其中的原因,实在是“怪不得他人,唯有你自身需深思”。

朱允熥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嘴角勾起一丝笑意,轻叹道:“你若是如此不争气,你亲爷爷怎会放心将皇位交予你手?”

然而,随着笑声的逐渐平息,他脸上的笑容也渐渐隐去。

但那双眸子里,却透露出一股凌厉的光芒。

他坚定地低语:“既然我穿越到这个时代,成为了大明朝最为尊贵的皇孙,我岂能任由大明的皇位从我手中溜走!”

并非为了他人,我的行动仅出于自我之愿。

那位名为朱允熥的后世灵魂,深知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孙,其下半生将会如何的悲凉。

建文帝对其心存戒备,因此从未允许他前往封地就任。

而朱棣则因担忧他的名望与道义,选择将他囚禁。

令人唏嘘的是,朱允熥的生命仅延续到了三十九岁,便早早离世。

前世的张杰,今生的朱允熥,正值三十九载春秋,却沉沦于抑郁的深渊,遗憾离世。

他的子孙后代,更惨遭朱棣的驱逐,被逐出了朱家的神圣宗庙。

然而,既然他重获新生,就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皇位,我志在必得,我要开创一个独树一帜的大明帝国!

”大明,大明,多少人心中的永恒之痛!

痛惜它的辉煌卓越,

痛惜它的无与伦比,

痛惜它的锦绣河山,

痛惜它的盛世繁华。

这一切,都让人深感痛楚。

朱允熥在镜中再度露出了笑容,眼神里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自此刻起,你便承载着朱元璋的血脉,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孙,朱允熥!”

“即便你身负皇族的荣耀,但自今日始,你已无回头之路。”

“一旦你选择了退缩,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幽禁,那富贵的囚笼!”

相较于这一世作为皇族嫡孙的崇高地位,上一世的朱允熥则显得再平凡不过。

他只是一个出身寻常百姓家的孩童,身世平凡至极。

在镜前最后的一瞥,朱允熥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果敢的笑容,他对外扬声呼唤:“请进!”

紧接着,传来了咚咚的响动,那是脚步踏在地板上的声音。

后方的门户悄然开启,数名身着素白服饰的太监们,小心翼翼地跪在朱允熥的身前,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深深的谦卑与讨好。

太监们齐声用略显生涩的汉语说道:“三爷,我们在此候命,为您更换衣物。”

宫中的这些太监,他们并非都是汉族人,而是来自遥远的高丽。

高丽,这个位于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国,长久以来都是天朝的附属。

自大明王朝建立以来,高丽原本意图为旧主复仇。

然而,在辽东的边境,当他们目睹了大明军队那如狼似虎、百战百胜的铁骑后,高丽统兵的将领做出了一个明智的抉择。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意识到与其率领高丽的军队走向死亡,不如选择回到国内,铲除那位由高丽和蒙元共同册封的国王,自己取而代之。

他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成为了新的高丽国王。

然而,他在外交策略上,与历代高丽国王并无二致,选择了进贡的方式以显示对天朝的臣服。

由于国内资源匮乏,他选择了进献最能体现臣服之心的两样物品:美女与宦官。

朱允熥身边的那位宦官,正是来自高丽,他的名字虽然有些不雅,被自己习惯称为“九头牛”,在宫中伺候的颇为顺手。从上一世的记忆中,明朝似乎有过不少权势滔天的宦官。

他们甚至曾鼓动明英宗亲自出征,结果却导致皇帝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

这段历史,无疑为明朝的宦官们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色彩。

在现今,当旭日渐渐照亮大明帝国的天际时,无论是朱元璋这位英明的君主,还是朱允熥那威严的父亲,都对太监的存在深感厌恶。

作为国家的领袖,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洞察到太多权贵引发的纷乱,这些纷乱往往导致国家的颓败。

因此,朱元璋毅然颁布了一道旨意,除了那些在皇子皇孙后宫中辛勤侍奉的太监外,其他太监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作。他们被严禁识字,甚至连随意的言谈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在几名太监的细心服侍下,朱允熥身着素净的白衣,佩戴着丧服,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庄重的哀伤。

这种无微不至的照料,彰显了对逝者的尊敬与缅怀。

在宦官欲为朱允熥穿履之际,朱允熥却决定亲自动手,将那双洁白的麻鞋穿在脚上。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却令周围侍奉的太监们大惊失色,他们纷纷跪拜在地,连连自责道:“我等罪该万死,未能妥善服侍三爷!”

提及朱允熥,在朱标的众多子嗣中,他排行第三,且目前尚未受封爵位,因此宫中的宦官们尊称他为“三爷”。

面对磕头如捣蒜、颤颤巍巍的太监,朱允熥穿好鞋履,轻声询问:“九头牛,他们是否都已前往灵堂?”

在这危机四伏的宫中,能够跻身皇孙身侧的太监,皆具备七巧玲珑心。

闻此便明白主子指的是东宫的其他人,比如朱允熥名义上的继母吕氏,以及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

太监九头牛扫视左右,悄然询问:“三爷,时辰还早吧?”

他再次环顾四周,迅速地在朱允熥手中塞入了一块物件。

“三爷,我看您眼神有些异样…”

朱允熥低头审视,发现是一块蒜,他即刻领悟了。

他的眼眸,并未因亲人之殇而泛出哀伤红肿之状。

双目未肿,容颜亦不显愁容。

在这个注重礼仪规矩的时代,若亲人离世而未能放声痛哭,悲痛欲绝,则被视为极大的失礼,且会受到众人的非议与谴责。

“你真是细心周到!”朱允熥随后在九头牛的肩头轻轻一拍,这一柔和的动作,令这位高丽太监几乎泪下。”

在昔日里,那位三爷,素来只是将他们这些仆从当作出气筒,哪里有过一丝的善意和体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