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棉花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在村南边和村北边的地里都种过棉花。棉花的种子在点种之前要泡一下,点之前要拌点农药,防虫子。地早就平整好了,点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配合,一个人用镢头在前面刨坑,坑要在一条直线上,坑距相等,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另一个人往坑里放棉种,每个坑放三四个,放好后就用脚把刨出来的土掩在棉种上面,轻轻的踩一下。如果天气太干旱,还要往每个坑里浇点水。等棉花的苗出来后,要间苗,每个坑留一棵苗就够了。除草和打药是日常操作,尤其是打药,背着装满水的喷雾器,在密不透风的棉花地里走一遭,真是够戗,出的汗,枝叶上的雾水,下来衣服经常湿透了。有的棉铃虫药都杀不死,非得亲自去捉。棉花地里不能板结,过段时间就要拿锄头去锄一遍,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豫剧《朝阳沟》里的几句话: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可惜的是一直也没人来跟我学习锄地。

关于锄头,还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如果是铁锨的头松了,人们习惯性地随手把它倒过来,头朝上,木把朝下往地上使劲磕几下,铁锨头就紧了。有个人锄头的头松了,也随手倒过来磕了几下,结果锄头的头掉下了,砸在了他的脚上。在棉花地里锄草的那种锄头前面有个弯,锄地的时候是后退着除草和松土的,和铁锨有所不同。

我们种的棉花要打顶,不然会疯长,结的果子就少。拾棉花也是一件考验耐心的活,又要快,还要拾的干净。有一年在拾棉花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不但不能避雨,还要拾的更快,不然开到极致的棉花经雨一泡,品质就下来了。可是在雨中拾的棉花,回去还要及时铺开晾着。天气对农事的影响太大了,过去真的是靠天吃饭。有的棉花到最后也没开,时令到了,地要腾出来种别的,就把棉桃子摘下来,回家用手把它剥开。

等到棉花晒好了,大部分都卖掉了。如果家里需要,就留下点好的,拿去找人把棉籽弄出来,剩下的就可以制作成棉被,还可以纺成线,制作成棉布,做衣服。棉籽可以榨成油。棉花的植株可以当柴火,也可用于夹篱笆。织布是一个大的项目,一般要几家人联合起来实施。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给我们讲,我们当地的语言外地人真的不好听懂,也不好听,他有一天在上学校的路上就听到几个妇女在那聊天,大意是在说织布的事,一个说:及门(今天)是个好晴天。另一个说:及门晴天浆线子。还有一个紧跟着说:俺也带上两勾子。

我们家有一年是和强生家联合织布,在他家放了一个织布机。还有多少人会用织布机呢。想当年,我还真的踩过织布机,眼、手、脚可要配合好了,脚是管经线的,你一踏,经线就上下分开,手拿梭迅速从张开的经线中间抛过去,那个手要准确的接着,梭里的线跟着出来,就是纬线,然后机框顺势带向怀里,使劲一磕;随之经线上下交叉又变位张开,再抛梭子,磕机框,循环往复。日月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