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华不注
- 百年天桥之长夜路漫漫
- 黄河三尺鲤07
- 2020字
- 2024-09-14 21:56:05
太炎先生一行人品茗过后,带着满口的茶香,继续他们的游览之旅。他们缓步走向泺源堂,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建筑。
泺源堂的大门口,悬挂着一副木刻楹联,笔力遒劲,字迹苍劲有力:“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副楹联是元代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家赵孟頫吟诵趵突泉的诗句,不仅赞美了趵突泉的自然奇观,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泺源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娥英祠,那是为纪念舜帝的妻子娥英而建。
如今,这里已经演变成了一组宏伟的明清建筑群。三座殿堂坐北朝南,沿着一条中轴线依次排列,显得庄重而和谐。
最南端的第一大殿尤为引人注目,它面阔三间,进深六米,高架两层,歇山飞檐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气势磅礴。
红漆木槛柱与黄色琉璃瓦相映成趣,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
门上的匾额,以镏金隶书刻着“泺源堂”三个大字,更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圣。
太炎先生站在泺源堂前,感慨万千:“这泺源堂,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泉城的变迁,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
李校长也点头赞同:“是啊,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徐校长则补充道:“而且,这泺源堂的位置得天独厚,前有趵突泉的泉水,后有大明湖的湖光,真是一处风水宝地。”
他们一边欣赏着泺源堂的美景,一边讨论着这里的历史与文化,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太炎先生面带微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仿佛能将人带入那个古老的时代。
他环视着周围的随行众人,然后缓缓开口:“你们知道华不注山下曾经发生过什么历史典故吗?”
他的问题像是抛出了一枚历史的钥匙,准备开启一段尘封的记忆。
随行的众人都被太炎先生的问题所吸引,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期待着太炎先生的讲述。
太炎先生的面容在讲述中变得庄重而深沉,他的声音随着故事的起伏而抑扬顿挫,仿佛他本人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太炎先生开始了他的叙述,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齐顷公率大军和晋国大夫郤克率领的晋军在齐国的鞌地——也就是今天泉城西北部的北马鞍山一带——列阵交锋。”
太炎先生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结果,由于齐顷公过于轻敌冒进,‘齐师败绩’。”
太炎先生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惋惜,他继续说道,“齐顷公被晋军追得‘三周华不注’,就是说齐顷公围着华不注山跑了三圈啊,形势危急。”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紧张的神情,仿佛能感受到当时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就在这个时候,逢丑父与齐顷公迅速交换了位置,”
太炎先生的语速加快,表情也变得更加生动,“当齐顷公的战车被追至华泉时,由于战车被树枝钩住,逢丑父手臂受伤,无法下车推车,齐顷公终于被韩厥追上。”
太炎先生的眼中闪过一丝敬佩,显然是对逢丑父的智勇双全表示赞赏。
“逢丑父假意命令齐顷公下车取水,”太炎先生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齐顷公借此机会脱身,而逢丑父则被误认为齐顷公而被俘。”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似乎在为逢丑父的机智点赞。
“但齐顷公并未因此而逃之夭夭,”太炎先生的语气变得激昂,“他为了营救逢丑父,不顾自身安危,亲率齐军冲杀回去,杀了个三进三出。”
太炎先生的脸上露出了敬佩之情,显然是对齐顷公的英勇无畏表示赞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鞌之战。”太炎先生结束了他的讲述,他的脸上恢复了平静,但眼中依然闪烁着对历史的深深敬意。
随行的众人都被太炎先生的讲述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和对太炎先生的敬佩。
太炎先生的讲述不仅让他们了解到了华不注山下的历史典故,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友平回到家中,夜幕已经降临,但他的心中依旧充满了白天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相处时的激动与感慨。
他坐在书桌前,打开日记本,难掩心中的激动,准备认真记录下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他回想起与太炎先生在大明湖畔的漫步,以及在趵突泉边的品茗。
太炎先生对历史的深刻见解,对诗词的独到点评,以及对泉城美景的赞美,都让友平感到受益匪浅。
他意识到,国学大师的学识和智慧,就像那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清澈见底。
友平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有幸跟随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游览了泉城的名胜古迹。太炎先生的博学和儒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魅力。
他对每一处风景的讲解,都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在太炎先生的引导下,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
“太炎先生对诗词的点评,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他能够从一首诗中挖掘出深层的意义,让我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的每一句点评,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记录下来,希望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要像太炎先生那样,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友平放下笔,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期待。他知道,今天的经历将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