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车站受阻

走在赴金陵请愿队伍最前面的是省立高级中学的学生们,他们的队伍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步伐自信而坚定,眼神镇定而坚毅。

交通排的两个同学高举着大幅横标,上面写着“省立高级中学学生赴金陵请愿团”,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他们的声音洪亮,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要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

“誓死请愿政府抗日!”

这些口号如同战鼓,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也震撼着汪百川的心。

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下方广场上整齐的队伍,听着那些充满力量的口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队伍到达车站南广场后,同学们就地休息,秩序井然,无人随便离队。

他们的纪律性和决心让汪百川感到敬佩,但同时也让他的任务变得更加艰难。

救国委员会的同学们派出代表先找到了站长,询问火车的情况。

站长看了看表,回答说:“现在刚七点钟,八点后南下的客车就可以到车站,你们先等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快九点了,火车却依旧没有影子。

站长按照汪百川助理的说辞,向焦急等待的同学们解释道:“同学们,实在不好意思,火车机车正在检修,什么时间修好还很难说。”

同学们面面相觑,有的开始小声议论,有的则显得焦虑不安。

这时,救国委员会的一位同学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站长,我们理解铁路部门的工作,但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

请愿行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不能在这里无休止地等待。

请您再想想办法,或者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时间,我们也好有个准备。”

站长显得有些为难,他看了看旁边的助理,助理则向他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继续按照之前的说辞应对。

站长清了清嗓子,回答道:“同学们,我明白你们的心情,但检修工作确实需要时间。我们会尽快处理,一有消息就会立刻通知大家。请大家耐心等待。”

汪百川在办公室里目睹了这一切,他的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站长的话只是权宜之计,但他也明白,这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是在维护当前的秩序。

他深吸了一口气,转身回到了办公桌前,面对着一堆文件和电报,心中默默地思考着接下来的每一步。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十点过后,同学们的耐心逐渐被消磨。

突然,从洛口铁桥方向传来了汽笛声,声音尖锐而急促,划破了车站的宁静。

总指挥黄同学立刻做出了决定,他命令三连二排的几十名同学迅速行动。

“快,按照原计划卧轨截车!”黄同学的声音在队伍中响起,坚定而有力。

同学们迅速响应,他们跑向铁道,毫不犹豫地卧倒在铁轨上,形成了一道人墙。

这一行动充满了危险,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和决心。

列车司机远远地看到了这一幕,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紧急拉下了制动杆,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经过一段仿佛漫长的滑行,列车终于在距离卧轨同学仅十几米的地方停稳了。

司机的脸色苍白,他知道自己刚刚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悲剧。

站长匆匆赶到了现场,他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也是一阵后怕。

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对同学们说:“这是特别快车,不能再多挂车厢,车上还有些外国乘客。现在已经是误点几个小时,会在国际上有损我国交通声誉的。”

站长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恳求,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放行这趟列车。

救国委员会的代表柴同学站了出来,他看着站长,语气坚决:“站长,我们理解您的难处,但我们的行动同样重要。您必须保证下午3时的普通客车能送我们走。”

站长点了点头,承诺道:“我保证,下午3时的普通客车一定会送你们离开。”

救国委员会代表当即答应,并派出交通排的4个同学,紧紧监视着站长的一举一动。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直等到下午4时,承诺的列车依旧没有出现。

同学们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他们当即严词责问站长:“为什么搞欺骗?您承诺的列车在哪里?”

站长的脸上露出了窘迫的表情,他无奈地说:“不是我欺骗同学们,是我们处长叫我对你们这样讲的。现在我根本无权给你们发车。”

同学们愤怒了,他们感到被欺骗和利用。黄同学和柴同学迅速召集了救国委员会的成员,紧急商讨对策。

他们知道,现在的情况更加复杂,他们需要更加智慧和坚定地应对。

随着局势的紧张,记者们也闻风而动,纷纷赶到了火车站,希望能够捕捉到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最新动态。

他们携带着相机和笔记本,穿梭在学生和铁路工作人员之间,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柴同学在得知真相后,立即让站长带路去找处长。

处长一见被学生堵住,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连忙示意汪百川副处长代表他去与学生们交涉。

汪百川虽然内心惊惶,但作为副处长,他知道自己必须面对这些热血沸腾的学生代表。

“不是不送你们走,是上峰的命令,任何车站不许给请愿学生发车,违者军法惩处。

我发了车要掉脑袋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汪百川见到学生代表后,有些惊惶地说。

柴同学冷静地回应道:“是我们强迫你发的车,一切由我们负责。”

汪百川眼珠一转,似乎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那您得给我个书面凭证。”

柴同学毫不犹豫地当即给他写出了凭证,其他五名学生代表也在上面签名盖章,作为他们请求发车的证据。

处长在看到学生们的决心和行动后,最终授权汪百川安排站长调组成列车。

这列车由三十几个车厢组成,除了10节三等客车外,其余都是铁皮闷罐,条件十分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