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中年危机

魏国被攻破后,嬴政开始打压游侠这类社会不稳定分子,张耳成了通缉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刘邦,只得回到老家沛县。

时光如梭,青年终有一天也会变成中年。这不,刘邦的四十岁不打一声招呼就来了。

男人四十,容易中年危机。

彼时大秦立国不久,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创造了很多人生逆袭的励志故事。

比刘邦大三岁的嬴政,已经完成了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终极梦想,正在到处勒石刻功,吹嘘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

上蔡县的小公务员李斯,也不甘心蜗居在小县城,他果断辞职,做了一枚“秦漂”,最终成为大秦集团最优秀的行政总监,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引得很多人羡慕嫉妒恨。

年仅十二岁就官拜副国级的甘罗,早已成为很多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搞得刘邦很焦虑。

虽然刘邦在外面没有闯出一番事业,但这几年的游历生活也不是一无所得。在外面,刘邦不仅结交了不少朋友,更是开阔了眼界。如果说之前的刘邦只是个“混混刘邦”,那自此之后,他已经是“豪杰刘邦”了。

回到家乡沛县后的刘邦,也学着信陵君、张耳的风范开始结交各路英豪。他本就天性豁达,在人际交往方面很有一套,很快,他就以老乡、发小、朋友等关系为纽带,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朋友圈。

这一次的朋友圈比之前扩大了不少,除了樊哙、卢绾这些底层人士外,新入群的还有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萧何、监狱长曹参。刘邦很清楚,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什么阶层的人你都要认识。

很多人把刘邦的成功归结于幸运和机遇,可却忽略了刘邦在大梁当小弟的那几年。刘邦等于是站在战国末期的中心位置,看完了强秦是如何积蓄实力,完爆六大门派的。他的身边不乏其他意见领袖,跟他讨论对统一和制度的理解。

很快,刘邦的家乡沛县也成了大秦的一个县。

为了管理这片辽阔的土地,对内压制各种不服,嬴政在咸阳宫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讨论国家制度问题。

咸阳皇宫的大殿里,灯火通明,文武百官分列在两边,嬴政居高临下地看着大臣们: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朕始终不敢懈怠,思前想后,觉得必须尽早确立国家制度。今天召开这个专题会议,就是想跟大家一起讨论这件事。

丞相王绾上前一步,胸有成竹地说:陛下,臣认为还是应该继续实行分封制。如今虽然统一了,可是原先燕国、齐国和楚国那些地方,离首都咸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我建议把皇族子弟和功臣们分封到各地,派往各处镇守,管理地方事务。

这个主意好!大臣们纷纷鼓掌,给王绾点赞。嬴政却没有吭声,这时廷尉李斯站了出来:

我不同意!

这四个字就像消声器,话一出口,会场一片寂静。

周文王时所封的诸侯大多是一家人,但是日子久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结果一见面就开撕,连周王都劝不住。现在国家仰仗陛下的神威而统一起来,各地都成为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那些皇子和功臣们,可以给他们重赏,但是不要让他们在封地做王侯,不让他们掌握实权,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听完李斯的发言,嬴政很是欣慰,还是有聪明人的嘛!他点了点头,开始做最后的总结发言:连年战乱让百姓苦不堪言,这都是因为那些诸侯自立为王,割据混战造成的。现在我大秦终于统一天下了,如果继续分封王侯,到处立国,就会制造新的战乱,无法实现真正的天下太平。所以我同意李斯的意见。

为什么嬴政放弃了分封制,采用了郡县制?

很简单,因为分封制其实就是股份制,天下统一前,秦国施行的是军爵制,在战场上砍人头挣工分。

可眼下,四海归一,嬴政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不想给其他人分股份,他要把所有的股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允许有人在公司挑战自己董事长的地位。周朝的分封制看着不错,但年代久了,难免相互恶意并购股权,最后一旦一家做大,董事长也就名存实亡了,春秋战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沛县归了秦国以后,按照郡县制,县长是中央派来的,而下层官员都是通过考试在当地招募,这就给刘邦创造了一个机会。

刘邦参加了沛县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他顺利成为帝国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亭长。

有人要问了,这亭长是个什么职位?

在这里,有必要跟大家普及一下秦朝的官职制度。

嬴政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亭本来是一个军事组织,设置在交通线上,负责接待往来的使者,转发政府的邮件,三公里设一个亭,是准军事机构,而且有驿马。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亭是邮政交通站兼派出所。亭一般设有亭长一人,下属有求盗一人,负责治安;有亭父一人,负责打扫卫生。

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刘邦的这个亭长职务,相当于泗水的邮政交通站站长兼派出所所长。

都说事业才是男人的真正姿色,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刘邦已经快四十岁了,身边的朋友早已成家立业,有的都已经抱上了孙子,唯独自己依然过着单身狗的生活,也没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说不心慌那是假的。因此,虽然亭长只是个最低级的公务员,但刘邦却一点也不在意,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刘邦就收拾好东西,当天就去上班了。不早点去不行,刘邦的老家在丰邑,丰邑在沛县的西部,与泗水亭东西相隔百十里路呢!

基层工作都是烦琐而乏味的,今天郡守要来视察工作,明天县上要召开工作会议,后天还要帮隔壁的王大娘找被偷的鸡。最关键的是,还要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是得罪了某个上司,指不定哪天就要被穿小鞋。

按理说,依照刘邦浑不懔的性格,这无疑是个牢笼。可刘邦不仅做了,而且做得挺好,每年的绩效考核中,刘邦的评分都名列前茅。当然,这也得益于他跟县里的领导关系处得不错,尤其是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萧何、监狱长曹参,到现在还认刘邦为大哥呢!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刘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观察秦帝国这家上市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情况。

正如他所见的,嬴政一统天下后,天下百姓原以为终于不用打仗了,可以喘口气儿了,却不料,秦始皇是个狂热的土木工程爱好者。自打他上任起,筑长城、修驰道、建陵寝等一系列超大工程相继上马,每一项都需要极大的民力,施工队人员不够怎么办?把监狱里的罪犯拉出来顶上去。还不够?那就在全国搞摊派,征集民夫!

要知道,这些民夫去修长城、修陵寝,不仅没有工分挣,反而还要自掏腰包,自筹路费。如果不能按约定的日子到达,也是要重罚的,不信你去问陈胜、吴广。

秦自商鞅变法后,实行耕战立国的政策,老百姓要想谋出路,只有两条路:要么去当兵,上战场去砍敌人的脑袋,由此获得相应的爵位;要么拿起锄头,老老实实种地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有人或许要问,老子不干了,老子要跑路,你能奈我何?

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跑路更是行不通。

秦帝国建立后,施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每个郡县编户籍,登记姓名、财产、住所、爵位、家庭成员等,其详细程度不亚于我们今天常见的户口本,而且每年要查一遍,本人必须到。征兵、征税都是按这个名单执行,外出要有通行证,邻里互相监督,私自离开户籍是重罪,这也是刘邦在外面混不下去只得回家的原因。

对于小公务员刘邦而言,征兵征税也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这活儿可不好干,刘邦人手根本不够,只得每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碰上个别的贫困户,刘邦也是灵活处置,能免则免,从不为难这些老乡。正因为如此,沛县的父老乡亲对刘邦的看法才有了好转。

白道上,刘邦是亭长,而且跟县政府的官员处得不错;黑道上,刘邦小弟众多,在沛县也算是方方面面都能罩得住的“大哥”。一般人如果混到这个份儿上,也算是心满意足了,但对于刘邦而言,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