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
如果要搞一场投票,评选中国历代帝王中,谁的人生堪称逆袭的典范,你会选谁?
平民出身的刘秀?卖草鞋的刘备?被贩卖的奴隶石勒?私盐贩子朱温?还是乞丐皇帝朱元璋?
不可否认,这些帝王确实有着跌宕传奇的经历。他们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千难万阻,击败了无数强大的对手,最终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貌似很客观,其实很主观。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读历史也是如此。即使隔了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路,我们依然可以从同一本泛黄的书卷中,在字里行间描摹出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原貌,在思辨中获得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如果要评选我心目中逆袭的典范,我会把票投给他——
刘邦!
没错,就是那个沛县的小混混,前半生堪称失败者的浪荡少年。
中国这么多历史故事,如果只挑一个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刘邦的逆袭。
自古至今,皇帝不可谓不多,但是自草莽而起,一步步终登九五之尊的却屈指可数。
他,出身寒微,却遍挑群雄,成就帝业;他,知人善任,善于借势,有过人的领导才能。苏东坡在他的《晁错论》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在艰难的境况下,刘邦始终屹立不倒,一步步走向成功,并非凭借运气,是对人心的深刻洞察,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成就了他的伟业。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以一介布衣,逐一打败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竞争对手,迈着一双泥腿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他的成绩,举世无双,他一手开创的大汉王朝,无论从治理框架还是格局气度上,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所无法比肩的。
以最卑微创最伟大,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实现这一切的呢?
在大众眼里,刘邦不过是一个因人成事的龌龊之徒,年过四十,依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日里只会跟一群狐朋狗友厮混,总被老爹鄙视。毕竟,无论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还是性格,都很难引起大众的敬畏,被别人立为偶像。相比之下,他的对手项羽和属下韩信,则以无双的勇气和罕见的才能,赢得了无数后人的追思和感怀。
刘邦真的一无是处吗?
如果真如上面所说的这样,为什么刘邦能在短短的七年内,从一介亭长一路逆袭,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赢家?
仔细分析历史,我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刘邦与秦始皇其实是同辈人,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刘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只比始皇帝小三岁。
嬴政,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私生子,以渺渺之身,振六世之余威,席卷海内,翦灭六国,完成了一百五十年来秦国六代先王的遗愿,为秦人统一天下的事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秦始皇去世时,只有四十九岁,当他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时,他的同辈人刘邦却还在沛县游手好闲、混吃混喝,过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一点也看不出有天子的气象。
但是不要紧,因为有一个词,叫大器晚成,有一句话,叫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
如果你不信,请接着往下看。
黄忠六十岁跟随刘备,德川家康七十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岁为丞相,佘太君一百岁挂帅……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刘邦四十七岁出门创业,就像褚时健八十岁出来做褚橙,你问褚时健,八十高龄从头再来,还来得及么?他会微笑着告诉你:一切刚刚好。
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应该是年轻的,别总说年龄渐长,一切太晚。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要你愿意去做,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刘邦出来创业时,已经四十七岁了。
彼时的刘邦,已近知天命的年龄,在那个普遍寿命都不高的年代,四十七岁堪称高龄了,他的人生即将步入迟暮之年,他的牙齿开始松动,头发开始花白,气血和力量已开始衰退,脑力、记忆力也大不如前。而他最大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以及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当时有两个人叫韩信,一个是天下闻名的战神韩信,一个是被封为韩王的韩王信),正值当打之年,血气方刚,无所挂碍,肾上腺素满格,洪荒之力充沛,正愁无处发泄。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英雄时代,年老的刘邦一眼望去,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雄心勃勃的年轻对手。
可是,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刘邦没有要求重新洗牌,或是干脆亮牌认输,他依然坐上牌桌,拿起了手中这副普遍不被看好的牌。
人生就像打牌一样,每个人都会抓到一些牌,有时候我们的牌面不好,但不要灰心气馁,将手中的牌经营好,把它打好,说不定你可以胜过那些拿到好牌的人。
灯光亮起,牌局开场。
龙的传人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他初生时的那一刻。
据传说,公元前256年的某一天,家住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丰邑的平民刘太公见证了一件怪事。
这天傍晚,刘太公回家,发现老伴儿去田间干活未归,眼看着天边乌云滚滚,似有一场大雨将至,刘太公心中惦记老伴儿,便带了雨具出门寻找。到了大泽,突然雷声阵阵,电闪雷鸣,前方浓雾弥漫,刘太公上前一看,就看见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条龙趴在老伴儿的身上,若隐若现。
等到雨收云散,刘太公上前扶起老妻刘媪询问,不料刘媪却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茫然无知,只说是走路累了,在大泽边歇息,梦见神人云云。
刘太公无奈,只得扶了妻子回家。十个月后,刘媪生下一子。
神话故事先讲到这里。好了,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接下来的主人公——刘季,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创造奇迹的人,自身往往极其简单。
然而,史书永远不会这样简单,它总会为这个人物的出现,做各种夸张的渲染和粉饰。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中国古代的帝王出生之时,总会伴有某些异象,什么天上星星闪啦、地上冒红光啦、到处冒香气啦之类的,这一点就连秉笔直书的司马迁也不能免俗。
《史记》中记载了商、周、秦先祖的起源传说。
相传,帝喾的妃子简狄吞玄鸟蛋生契,契成为商族的祖先,这便是《诗经》里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原到野外去,看见巨人的足迹,她十分兴奋,踩踏了巨人的足迹,受孕生下了弃,而弃就是后来周王朝的先祖;嬴秦始祖的出生,也是吞了“玄鸟之卵”的结果:“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所以《春秋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有趣的是,希腊人在追溯自己的家族谱系时也会相应地整理出一套神的谱系,因为希腊人相信自己祖先的英雄们必定有一个神的起源。在希腊人眼里,神与神的后裔是神,而神与人的后裔则是英雄,这些英雄往往又被当作王者的始祖。可见,从将祖先神圣化这一面来讲,中西方是相似的。
翻开史书,古代帝王无一不是造势炒作的高手,对自己的出生倾其全力地神化,譬如刘邦,为了表明自己是龙的儿子,不惜给自己的父亲戴上了“绿帽子”。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这些神化手段往往有些滑稽可笑,但古代帝王及身边的史官依然挖空心思编织五花八门的谎言,大有前仆后继之势。
行文至此,有一个疑问冒了出来:古代皇帝为何偏爱编织各种神奇的“符瑞征兆”,用神话来包装自己的出身?
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就非常重视天人关系问题,且主流一直崇尚“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变成了帝王总要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民众普遍相信“天”会派遣人来治理他们的国家,这个人传达“天”的意旨,那么显然这个人必定不是“凡人”。
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古代中国,一个人要想成为统治者,他就必须让人民相信他不是常人,而是代表“天”的意旨,是由天派来治理这个国家的人。自己乃是上天之子、命世之君,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俯首帖耳地服从其统治。对于每个帝王尤其是开国的皇帝,如何使人民相信这点便是他们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说,在面对如何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这一重大问题时,神化自己往往是古代帝王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鼓吹“君权神授”是封建帝王宣扬统治合法性的最佳选项,异象作为其重要佐证之一,在正史中占据着独特地位。
名不正则言不顺,秦始皇作为一代强人,在统一天下后,还觉得自己名不够正言不够顺,特意跑去泰山搞了个封禅大典,诏告天下自己是受命于天。
刘邦也存在这个问题。他是农民出身,即使翻遍家谱,也找不出有名的先祖,跟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和诸侯更是扯不上半点关系。如何让天下百姓相信,刘邦也是受命于天,是史家修史时绕不过去的一个难题。
基于以上原因,《史记》和《汉书》中刻意记载这个故事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
为刘氏天下正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孩子的出生,当然不会引起时人的太多关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一天到晚都不知道要降生多少孩子,谁会去理会他?
在刘邦之前,刘太公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老大刘伯,老二刘仲,后来还有一位小儿子刘交,与三位哥哥不同母。按照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伯、仲、叔、季,刘邦是第三个儿子,按顺序来讲应该起名叫刘叔,老子叫儿子叔,这岂不乱了辈分?估计刘太公也不会同意,这才给他起名为刘季。
刘邦生来就与常人不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鼻梁高挺并且上额突起,颈很长,面貌有龙相,还留有一部漂亮的五绺长须。更奇特的是,他的左腿上竟然生有七十二颗黑痣!
虽然生在农家,但年轻时的刘邦却是个不事生产的主儿,整天游手好闲,是一个好吃懒做、好财贪色的不良典型。家里的活全被刘老汉、刘老太和大哥包了,他从来都不去关心,也不肯下地干活。眼看着都快四十岁了,大哥二哥都已娶妻搬出去住了,只有他还赖在父母家里,过着既没有老婆,也没有工作的“啃老族”生活。
要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做富贵闲人那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有的是家财;可刘邦要做他们家的闲人那就说不过去了!刘老汉家非官非富,全家上下也就靠着那一亩三分地儿过活,遇上个洪涝旱灾还得靠喝粥度日,家里可养不起这样一个闲人!
刘邦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无赖、流氓。村里人没少说他,刘老爹也经常训斥他为“无赖”,而且常常拿他与二哥刘仲相提并论,说老二勤劳诚恳,会经营,很早就挣下了一份家业,再看看刘邦,除了混吃混喝还会干什么?
然而,不论是邻人的苦心劝说还是父母的动辄打骂,刘邦却依然是我行我素。不过,刘邦的充耳不闻并不代表他没有将这些话放在心上。多年以后,成为皇帝的刘邦在未央宫建成后大摆宴席宴请群臣,邀请了被封为太上皇的刘太公。
在向父亲敬酒时,刘邦一脸得意:“早年太上皇经常指责朕是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勤劳。现在朕成就的功业,和二哥相比怎么样?”
刘老爹一脸尴尬。
尽管上面罗列了一大串刘邦的不良记录,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刘邦是一个交游广阔的人。
刘邦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干活,却喜欢交朋友,他渴望的是水浒英雄人物的生活方式,走江湖路,会八方友。这种过于外向张扬的个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安心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四处游荡厮混中,刘邦也总结出了一套混江湖的经验,黑白两道都有朋友。不难看出,刘邦是一个精通“关系学”的高手,他能够左右逢源,广交天下英雄,上至达官豪杰,下至贩夫走卒,他都能够迅速熟络,与其成为朋友。所以在最危急的时候,刘邦总能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一次次化险为夷。
刘邦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是魏国的信陵君。可以说,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时开始贯穿终生的,信陵君是光照世界的灿烂明星,刘邦是蛰居乡下的狂热粉丝。刘邦家在楚国的沛县丰邑,沛县是楚国和魏国的边县,多有信陵君好贤养士、窃符救赵的事迹在流传。
刘邦钦慕信陵君的谦谦君子风,也赞赏信陵君的任侠重义。如同今天的年轻人迷恋偶像明星一样,成年后以游侠自任的刘邦为了追星,生平第一次出门远行,他孤身一人涉千山、过万水,远赴大梁城去拜访自己的偶像。
遗憾的是,当刘邦开始游侠生涯时,信陵君已经去世,张耳接续了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广交天下豪杰,以英雄后人自任,疏财仗义,网罗游士。
在张耳门下,刘邦与张耳相谈甚欢,结为挚友,共同度过了一段意气风发的岁月。
秦灭魏后,秦军接管了外黄县,张耳被秦政府通缉。张耳逃离魏国,刘邦也结束了自己的游侠岁月,回到了故乡沛县。
在那个闭塞的年代,增长一段阅历、多读一本书、多认识一个朋友,就足以在人生的赛道上超过很多人。
这个道理,现在同样适用。
这段外出游历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刘邦的性格养成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正面的偶像带给刘邦的激励是巨大的,信陵君打破门第、以贤能结交天下英才、任侠重义的气质深深地影响了刘邦,并在此后得到了体现。
为什么要崇拜偶像?如果你去问刘邦,他会指着信陵君告诉你,所谓偶像就是,他从来不曾让你失望,他站在那里,就像信仰一样,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要靠近,成为他的样子。
识人是用人的前提
回到沛县后的刘邦内心以信陵君自许,在他的身边,慢慢聚集了一帮朋友,跟着他到处生事闲荡。身边整天围拢着这么多狐朋狗友,请客吃饭总是难免的,但刘邦没有太多的钱下馆子,怎么办?
两个字:蹭饭!
刘邦的大哥刘伯死得早,留下大嫂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刘邦时不时带一群死党去大嫂家吃饭。刚开始,大嫂还热情款待,但随着次数的增多,大嫂也吃不消了,对刘邦这群狐朋狗友产生了厌烦心理。
一天,当刘邦一伙人又吆三喝四地跨进大嫂家院门时,他们没有看到丰盛的饭菜,却听到从厨房里传来勺子猛刮锅底的刺耳声音——锅里没饭了。
刘邦的朋友们见此情景,都知趣地离开了刘伯家。刘邦进到厨房一看,米饭刚做好呢!他认为大嫂在自己的朋友面前给自己难堪,心里那个气呀,但又不好发作,一气之下离开了大嫂家,从此再也不上大嫂子家吃饭了,心中暗暗记恨,一直未能释怀。
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他现在混得不好,不代表将来就不好,你混得好,不一定你永远都这么好,世界一直在变,人生的起落沉浮谁都无法预料。
虽然刘邦平时以游侠自居,但在村民眼中,他依然是一个整天好吃懒做又爱喝酒的无赖。这样的失败者,谁家愿意把姑娘嫁给他?所以刘邦到了四十多岁都没有结婚。
虽然没有结婚,但史书记载,刘邦在村里有一相好的,还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齐王刘肥。关于刘邦的这个情人,我们只知道她叫曹氏,关于曹氏是什么情况,年龄多大,后来怎样,今人已不可知。她又为什么没有和刘邦结婚,是那时候刘邦太穷,还是曹氏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他们只是偷情,同样不可知。从刘邦后来把全国经济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齐国分给刘肥,我们可以隐约猜到,刘邦对曹氏是很有感情的,而且应该是真正的患难夫妻。
谁也不会相信,就是这样一个流氓地痞后来会乘势而起,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荡平天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有必要介绍一下刘邦身边的一众朋友。
卢绾,与刘邦同乡,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俩初生时,乡亲们还带着酒肉去两家祝贺。等到长大后,两人又在一块读书。刘邦还没发迹时,多次犯事被官吏缉捕,东躲西藏,卢绾总是陪在左右。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到汉中后,担任将军,后来被封燕王。
萧何,时任沛县吏椽,即县里狱吏。他平时勤奋好学,心思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对于这位沛县人尽皆知的小流氓刘邦,萧何却对他极为欣赏。刘邦在外没少惹事,隔三岔五地就有人上门举报他,而萧何凭着职权多次保护他,为他开脱。
曹参,时任沛县的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在沛县很有知名度。生性豪迈的曹参与同样任侠好义的刘邦一见如故,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对于刘邦的一系列不法行为,曹参也没少为他开脱罪责。
樊哙,在乡间以屠狗为业,为刘邦的豪气所吸引,尊他为大哥,跟着刘邦混,是刘邦集团的头号猛将。
夏侯婴,人称滕公,早年在沛县县衙养马驾车,是县府的一名马夫,和刘邦关系不错。还在和平年代时,夏侯婴就认定了刘邦,当时他是县政府的司机,刘邦还是泗水亭的亭长,夏侯婴每每送领导出境,都要有意无意从刘邦的辖区绕过,和刘邦摆龙门阵,一摆就是一整天,把这个亭长看得比县长还重要。刘邦起兵后,有一次打了败仗,与老婆逃亡的路上遇到了一双儿女,刘邦把他们带上车一起逃命。眼看后面的楚骑追上来了,刘邦嫌车速太慢,将一子一女都踹下马车,幸亏夏侯婴不顾情势危急,将这对子女又抱上马车,使得刘邦的子女免于丧命,这让刘邦和刘盈感念不已。
多年以后,这些乡里的好哥们儿组成了他的领导班子。与项羽的贵族集团比,乍一看,刘邦的这个领导团队基本上全部是底层民众,有屠户、有丧事吹鼓手,还有司机,最多也就是县里面的牢头,但一旦给他们机会,把他们推上历史舞台,个个精神抖擞,无论是当将军还是当宰辅都不含糊,个个青史留名,连见多识广的司马迁也感到惊诧:
“吾適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偏偏,就是这样的领导团队,打败了项羽的贵族集团,为什么?
有人说,刘邦会用人。我告诉你,这个答案不全对。
刘邦的确会用人,这一点无可辩驳,但会用人的一大前提是,你得知道他是人才,有一技之长。可是从眼下看,无论从任何方面,你都无法看出这些哥们儿弟兄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要我说,刘邦身上还有一个比会用人更难得的优点:能识人,了解他的才能和性情,进而激发他的长处。
没错,是识人。
普通人,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并将其体现出来,就会立即成为显赫的明星。
很多事情,看似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比如,打天下建立政权同经营企业,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打天下,还是经营企业,都是一个创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都是由领袖带领追随者完成的。
樊哙,一个卖狗肉的莽夫,一身血腥气。刘邦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勇武和果决,给了他上阵杀敌的机会,樊哙显然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领兵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在血与火的拼杀中,逐步成长为一代名将。
萧何,底层的小公务员一枚,手无缚鸡之力,整日埋头于案牍之中,给领导写写材料。刘邦却从他平日的沉默寡言中发现了他的见识与格局,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在楚汉相争的艰难岁月里,刘邦与项羽在前线对峙,大后方完全交给萧何掌管,而萧何也不负刘邦的信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完成刘邦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堪称古今第一经理人。
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强大无匹、气势如虹,也可能是卑微懦弱、愁苦悲凉,这取决于你希望激发出自己的哪一面。
刘邦是一个善于激发者,普通的人在他手中稍加点拨,就可以立即呈现出明星效果。
随着年岁渐长,刘邦内心的焦虑也越来越重。游侠生活固然潇洒,但作为社会属性的个人,还是得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正经工作的。好在刘邦人脉广,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参加了沛县的公务员考试,并顺利担任了泗水亭长一职。刘邦一生的事业也由此而始。
人生始于立志时
有人要问了,这泗水亭长是个多大的官儿?
这里我先对“亭长”做个介绍。
亭长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官名,秦帝国实行郡县制,从上往下依次是郡、县、乡、亭、里。一乡有十亭,每亭设有亭长。亭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底层的小公务员,工资低不说,还要受到各方的冷眼和掣肘。对于任侠重义、散漫惯了的刘邦而言,这无疑是个牢笼。
可是,刘邦没有嫌弃职位低微,他不仅做了,还做得很好。
亭长主要负责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工作,迎来送往过路的官员,肩负着驿馆的重任。由于地处偏僻,来往的官员并不多,工作倒也清闲。精于交际的刘邦很快就和单位的同事拉上了关系,融入了他们的圈子中。在这里,刘邦知道了不少官场上的事情,也对帝国的行政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正是这些人和事,慢慢打开了刘邦的眼界。
有人曾说,如果工作没有意义,那就形同终身监禁。幸运的是,刘邦很喜欢这份工作,也充分享受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虽然在别人眼里,刘邦的基层公务员职位低微,看不到晋升的希望,但刘邦并不在乎这些。想成功,就要有一种从底层做起的精神,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
当刘邦在亭长的职位上任劳任怨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雄心勃勃,征发民众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正如贾谊在《过秦论》里所写的:“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秦始皇坚信,天下在他的手中一定会长治久安,他要开创一个盛世,要把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后继者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远在沛县的刘邦当然无法知晓秦始皇的宏伟蓝图,他所能直接感受到的是,百姓的赋税徭役一天天增加了,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被征调去戍边服徭役,只留下一些孤寡老人守护着自家的田园。每次看到上面发下来要求征发百姓服徭役或增加赋税的文件,刘邦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乡邻们那悲愤孤苦的脸庞。
每当这个时候,刘邦也会为百姓们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懑不平,继而又是摇头叹息。自己只是沛县一个芝麻大点儿的小小亭长,能改变什么呢?连自己这个基层小吏也要时不时地被调去服徭役,更何况无权无势的百姓呢!
想起那次去咸阳服徭役的经历,刘邦的眉头舒展开来,面上也露出了喜色。那是刘邦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一次经历,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就在咸阳城里,他遇到了他这一生中想都不敢想的一个人。
事情的经过还得从头讲起。
秦政府当时的法令规定,凡年满十七岁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兵役和劳役不分,每年在户籍地服役一个月,这是常年都有的徭役。除此之外,每个男性的一生中,还有两年集中的徭役:一年在本郡本县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
刘邦虽然是基层小吏,但也无法逃避徭役。他曾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临走之时,同僚按照常例送他三百钱作为盘缠,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对他格外关照。
事实证明,萧何这多出来的二百钱没有白出,他将在今后获得巨大的回报。
刘邦就这样跟随着贫苦百姓踏上了去往咸阳的路途。
在咸阳城,刘邦有幸遇到了一位令他永生难忘的人物。
这一天,刘邦走在咸阳城的大街上,正好碰到秦始皇出巡,远远望去,只见乌黑发亮的骏马开道,玄色的猎猎旌旗遮天蔽日,如黑云垂空,华贵的銮舆、副车,如一派流动的宫室,好不壮观!
秦始皇的威严气势与浩大排场深深震撼了刘邦,也点燃了刘邦胸中的热血和欲望,他感到体内有一股洪荒之力,几欲喷薄而出,不由脱口而出道: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已经表明刘邦非同寻常的志向,他内心对未来是有强烈憧憬的,毕竟这样一个从沛县到咸阳服徭役的人,能够敢于这样的表达,也体现出他不同寻常的一面。
从那时起,刘邦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也会干出一番大事业的!
论身份,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在秦朝的官职中,是上不了台面的级别,与始皇帝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依照秦帝国的官僚体制,从理论上分析,刘邦可以在体制内不断奋斗,进而跻身为朝廷高级官僚阶层中的一员。但这种职场始终有一层天花板,无论他如何努力,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秦始皇的地位。
即便如此,面对冠盖如云、霸气侧漏的同辈人秦始皇,刘邦依然发出了自信的感叹。这声感叹,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是刘邦对权力的崇拜和信仰,对荣华富贵的渴望和追求!
当很多人回望人生,悲叹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常常会埋怨命运的不公、时运不济、环境不好,可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找到原因呢?
我们常听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立志也须趁早。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没有人生的目标,只会停留在原地;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
王阳明有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心就是立志,立下志向,心也就有了方向。
“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这句话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警醒。你的志向有多高,那你的路就有多远。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将来取得的成就,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但是,眼前的刘邦还只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赤裸裸的光棍儿。
不过,刘邦并没有对此事担忧太久,因为很快,好运就撞到了他的头上。
大言欺人却得娇妻
一天,刘邦到樊哙的狗肉摊上“照顾”他的生意,忽然听得旁边有人在嘀嘀咕咕谈论着什么。刘邦凑过去一打听,这才知晓,原来沛县来了位吕公。
这位吕公是名门望族,家里有钱又有地位,而且还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吕公原来住在单父县,后来和别人结了仇,估计仇家比较厉害,吕公为了避仇只好搬到沛县来。而今天则是沛县县令大摆宴席,给老友接风洗尘的日子。
刘邦听完后心里泛起了嘀咕,今日这五脏庙还没祭呢,要不我也去光顾一下?
旁边的人看出了他的心思,不禁笑道:你就不用想了!赴宴吃酒席是要给红包的,你有钱么?
如果换作一般人,恰好身上没带钱,听到这种嘲讽,肯定就放弃了,毕竟厚着脸皮去蹭饭,一般人还真拉不下这面子。
可是,刘邦不是一般人,他决定要挑战自己,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
做从未做的事,叫成长;做不愿做的事,叫改变;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有一种人习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三思,优点是理智、不易冲动,缺点则是想得太多,瞻前顾后,反而裹足不前。
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萧何。因为来的客人太多,为了解决座位安排问题,萧何就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请到堂下就座。
刘邦站在门外,看到县衙内的官吏那一张张趋炎附势的笑脸,气就不打一处来。他平日里就瞧不起这群官吏,正准备离开,抬眼看到门口迎宾的是萧何,心中立时就有了主意。
此时的吕公正在堂上与宾客们谈话,门外一个声音忽然响起:“沛县刘季,贺钱一万!”
整个客厅瞬间安静下来。
吕公闻言一惊,急忙起身出门相迎。堂上堂下的众宾客也都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鼻梁高挺、貌有龙相、颔下留有一部漂亮的五绺长须的汉子,面带微笑向客厅走来,步伐沉稳而有力,目不斜视,身体笔直,头微抬,眼神中充满自信!
吕公连忙恭请刘邦入座。这可把萧何给急坏了!他赶紧给吕公解释道:“刘季这人一向喜欢吹牛皮,做事没个分寸,还请您不要和他计较了,我这就让他出去。”
不料吕公却拉着刘邦的衣袖,径直将他带到了堂上。刘邦也不谦让,大大咧咧坐了上座。这下堂上堂下的宾客们可都傻眼了!这刘邦一个市井无赖,他有何德何能敢安然坐在上座?
宴会热闹非凡,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道道精美菜肴被呈了上来,刘邦估计是好几天没吃饱饭了,哪还顾得上什么吃相,拿起筷子就是一阵狼吞虎咽,期间还不忘与邻近的宾客假意谦让一番。吃饱饭,刘邦抹抹嘴,开始与宾客高谈阔论起来。
吕公则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刘邦,不时点点头,一脸笑意。酒宴快结束时,吕公以目示意刘邦,刘邦心领神会,酒席结束后找个借口留了下来。
待客人全部散去,吕公对刘邦说:“我年轻时,喜欢给人看相,相过很多人,没一个有你这样的贵相,希望你保重自己。我有一个女儿,想许配给你,做你执箕帚的妻子。”
此时的刘邦这才相信,原来这世上真有从天而降的馅饼,而且还恰巧砸到了自己头上!当他确信吕公不是在开玩笑后,当即一口应承了下来。
两个人都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不高兴。
酒宴结束后,吕公把女儿许配给刘邦一事告诉了夫人。吕老太一听就不乐意了:“先前,您常想把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儿嫁给贵人。沛县县令与你关系那么好,求娶女儿,你都不答应,怎么随随便便把女儿许配给了刘邦?”
面对夫人的不解和疑问,吕公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是你们女流之辈所能懂得的。”
旁人说刘邦脸皮厚,对他指指点点,但社会经验丰富的吕公一眼就看出,刘邦此人性格豁达,手段不凡。面对众人的质疑,刘邦不卑不亢,内心安然处之,谈笑如常。内心没有足够的定力,还真不能如他这般淡定。如此人物,一旦社会格局发生变化,定然会掀起一片惊涛骇浪来,至于成就多大的功业,就看历史发展大势了。
直到此时,刘邦才坚信,很多事情不是真的难,而是自己的心太难。只有越过自己内心的恐惧,才能迎来更宽广的世界。
一直以来,“厚脸皮”都是一个贬义词,而“脸皮薄”却变成了我们的一种优秀品质。为了保持这种品质,我们常常会牺牲某些机会,当我们面对失败时,常常会安慰自己:“谁让我脸皮薄呢?”当某人获得成功后,我们在心里羡慕的同时,又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谁让他脸皮那么厚,无所畏惧呢?”你看看,成功竟然变成一件丢脸的事情了!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你还没成为“某号人物”时,面子一文不值。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没有谁会可怜脸皮薄的人,你为了面子而放下的机会,一瞬间就会被别人捡走。
有人说过:“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厚脸皮的人是不怕被拒绝、羞辱的,不怕失败、挫折,他们目标坚定,锲而不舍,无论如何一定要达到目的,即使要做许多在别人看来是很丢脸的事情也在所不辞。
这么说,并不是要你丢下面子去做些损人利己的事,而是教会你在恰当的时候为自己主动争取机会,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不吃不必要的亏,不受不必要的罪。死要面子,你只会越混越差。
历史将会证明,吕公的眼光没有错。
吕雉早年称得上是贤惠女子,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及应酬,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吕雉不仅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还给刘邦生了一双儿女,女儿叫刘乐,也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儿子叫刘盈,即后来的孝惠帝。
吕雉的勤俭持家解决了刘邦的后顾之忧,结婚后的刘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什么叫家?屋里有个女人才叫家!刘邦对这句话有着很深刻的感受。赶上闲暇的时候,刘邦就到地里去看看妻子和儿女。
要说这刘邦其实并非一个只会整日骗吃骗喝四处闲逛的街头无赖,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是他生性慵懒,身边正缺少一个能督促他实现胸中抱负的人,而吕雉正是这样一个绝配。
据传说,有一次,吕雉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间劳作。一个老头路过讨水喝,吕雉将水罐端过去,又给老人一点儿干粮。作为报答,老头免费帮吕雉看了面相,叹道:“夫人的相貌,是贵人之相啊!”
吕雉很开心,心想,这老头真会说话,又让老者看看两个孩子。老者看看男孩,说:“夫人之所以能大贵,就因为这个男孩的关系!”又看了眼女孩,也说是贵相。
老头刚走,刘邦就回来了,吕雉把老头的事情说了,刘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老头在何处?吕雉说刚走,应该不会走远。
刘邦赶紧去追,追上后询以相面之事,老者惊叹道:“我刚看过你的老婆孩子,果然是一家子,你的面相简直贵不可言!贵不可言啊!”
刘邦一听大喜,向老者道谢:“如果真如先生所料,这相面之恩绝不敢忘。”言毕,撒丫子跑回家了。
三尺剑,斩白蛇
随着秦始皇大规模地征发徭役修建骊山墓,远在沛县的刘邦也接到了一次外派任务,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到骊山,为秦始皇修筑皇陵。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修皇陵是个苦差事,搞不好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所以途中有许多劳工趁机脱逃。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心知此行已经不可能顺利完成任务,等到了骊山,民夫估计早跑完了。
怎么办?
这天傍晚,刘邦在芒砀山(今河南永城)泽前休息,备下酒肉请大伙儿大吃大喝一顿,借着酒意对众人说道:“眼下的处境大家也都知道,我也不难为诸位了,大家尽管吃饱喝饱,各自逃生去吧!我也准备跑路了。咱们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民夫们听到刘邦的宣布,如遇大赦,个别不地道的拔腿就跑,剩下的人也大多无处可去,其中有十几个青壮年主动留下来,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刘邦在冒险!但他并不怕!
别看刘邦平时是个大老粗,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关键时刻敢于豁得出去。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说到底,想好了就豁出去,意味着一种冒险,但是它能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没有冒险,何来生命中的大喜悦、大收获?
想好了就豁出去,并不意味着一种盲目,相反,是审时度势之后的理智选择。少年时的游侠经历,使得此时的刘邦热血上涌,他心中十分感动,危难时刻还坚定追随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刘邦自始至终都有一帮贴心的“兄弟”,虽一败再败,但终难“亡”。
就这样,本来等着光荣退休的刘亭长,摇身一变,成了土匪头子。
可是天下虽大,他们能去哪里呢?
刘邦把目光投向了西南。他记得,在泗水郡和砀郡的邻近地区,有一片山,叫作芒砀山,那一带林木茂盛,周围沼泽密布,是个落草的好去处。酒足饭饱之后,刘邦带着十余人向着芒砀山出发。
刘邦的身上有一个潜质,他很善于推销和包装自己,“斩白蛇起义”就是一个经典案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在去往芒砀山的路途中,刘邦遇到了一件怪事。
刘邦带着醉意,与几个人趁夜色抄小道穿过一片沼泽地,前方探路的人神色慌张地跑了回来。刘邦毕竟是带头大哥,当时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那人结结巴巴答道:“前面有大白蛇挡住了去路,咱们还是回去吧。”
刘亭长喝的酒起了作用,热血上涌,加之本身豪气冲天,便对那人说道:
“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
说话间,刘邦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然看到路途正中横卧着一条白色巨蛇。刘邦趁着酒意,拔剑将大蛇斩作了两段,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刘邦斩白蛇起义。
刘邦的斩蛇处在今丰县城西十四里处的白衣河畔。唐朝诗人胡曾来此凭吊,留下《咏史诗·大泽》一诗:
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刃红。
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那哭月明中。
由刘邦斩白蛇还诞生出了一个神话故事,即“高祖斩蛇,平帝还命”。
传说刘邦斩蛇前,白蛇忽然开口说话了:“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一剑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所以西汉传到平帝时,白蛇转世的王莽篡汉为新。后经光武中兴,灭了王莽,才又恢复了汉室王朝,而东西汉恰巧各传两百余年。当然了,此乃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前行,走了数里后,酒劲上涌,醉卧道旁。后面的人经过斩蛇之处,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哭泣,大家很好奇,决定去问个究竟:
“老人家,您为什么哭啊?”
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
众人问道:“是谁杀的?”
接下来,神话般的回答出现了。
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之子,在此化蛇挡道,却被赤帝之子杀了。”
有这等奇事?众人纷纷不信,有一名壮汉耐不住性子抡起拳头就要打,那老妇人忽然不见了。
这可吓坏了众人,赶紧跑过去找刘邦。刘邦听后暗暗高兴,赤帝之子,这不就是在说我吗?愈发觉得自己不平凡。
刘邦斩白蛇这个营销方案真令人拍案叫绝,为刘邦问鼎中原做足了势。如果认真追究起来,也只是普通的政治谶语而已,大概和现代的灌水炒作宣传没什么两样,什么龙种什么赤帝之子都是瞎吹而已。它的政治意义在于,让老百姓相信刘邦乃真命天子,为刘邦造反寻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刘邦就这么带着一众兄弟,到芒砀山落草为寇。对于未来,刘邦并没有太多规划和把握,但刘邦并不迷茫。他坚信,采取多大行动,才会有多大的成功,而不是知道多少,就会有多大的成功。只有勇于冒险的人才可能成功。看起来成功概率很小的事件,不去冒险试一下怎么就能断定一定会失败呢?
但常言说得好: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可以一走了之,吕雉却为此而受了不少罪——她被下狱了。
监狱生活不好过,而更让吕雉难以忍受的是,沛县监狱中的狱卒还经常虐待侮辱她。幸运的是,有一个叫任敖的狱卒,平日和刘邦关系很好。他看见狱卒虐待吕雉后,教训了那名狱卒。这一下子,沛县监狱的狱卒再也没有人敢欺侮吕雉了。一直在设法营救吕雉的萧何、曹参等人便趁此机会说服县令,把她放了出去,恢复了吕雉的人身自由。
出狱后的吕雉一心挂念着刘邦的安危,曾多次赴芒砀山为刘邦送衣送饭,而且每次去都能很快找到他。刘邦有一次就故意问她:“我每次躲的地方都不一样,你是怎么找到的?”
吕雉配合着答道:“夫君你所在地方,上空经常有云气,我每次都是循着云气找着你的。”刘邦听后大喜。这段夫妻两个唱的双簧戏居然不胫而走,沛县子弟皆认为刘邦是真龙天子,纷纷投到了他的麾下。
刘邦就这样带着这些人藏匿于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他在等待,等一个乱世之中一展身手的机会。
而此时的中原大地,一场前所未有的乱世序曲也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