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六年(前356年,一说在秦孝公三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与垦荒,生产粟帛多者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十二年,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变法: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赋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丁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赋;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商鞅的主要变法思想集中收录在《商君书》中。《商君书》亦称《商君》或《商子》,是商鞅及其后学著作的合编。《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其中十六章、二十一章已亡佚。书中叙述商鞅变法主张,提出信赏必罚的法治要求,主张从法律上保护土地私有权,而把统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此外,对于法的起源、本质、作用等,也有所论列。
《商君书》文字虽然并不多,但是文笔古奥,在阅读过程中难免遇到一定障碍,又加上历经多次流传,脱文、错简现象严重。本书以《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子》为底本,参照多个版本,力图做到无误。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