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军屯新法下
- 元末:我与朱元璋争天下!
- 惟勤
- 2354字
- 2024-07-30 09:09:07
皓月在乌云里穿行,偶有马铁铁扣在石板上哒哒作响。
明玉珍等待他们反应一段时间之后,继续说:
“比较安全的地域,战兵和屯卒的比例为一比九,一个千户所养战兵一百七十人;而比较危险的地方则战兵提升到两成,即每个千户养战兵三百四十人。每户须有余丁一名,目前多有未成家的,暂时对战兵有此要求。”
“所谓战兵就是日日操练,所谓屯卒则只在农闲时操练。战兵不承担徭役,屯卒要承担徭役。战兵要听调参战,屯卒非特殊情况最多只做辅兵。战兵的田地愿意自种,听其自便;不愿自种,长官需要找人代为耕种,代为收租。”
“所有屯田将士,许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没有男丁,也允许女子招赘婿顶替。女子也无的情况下,由都督府另外找有功将士填充。”
“所有田地,每亩交粮食五斗,则一营军屯可收粮食七十二千五百石,七千二百五十匹布。屯卒、屯将不再从后勤府领取粮饷,也不再给予散官;战卒、战将根据散官高低领粮饷;战卒年龄必须在十六到五十五岁之间,过小过大都不可;余丁可以适当放宽。”
明玉珍把能想到的都说完之后,问大家:“你们想想可有遗漏?”
明遐率先提问:“义父,将官如百总、把总、千总和哨将,他们自募的亲兵是谁都可以吗?比如自己的儿子,亲戚这类?”
“那是自然。只要能胜任那个职位就可以的。即使他们招募无田贫农代为耕种,让自己儿子当亲兵,都允许。这个权利放宽些是为了让他们不压榨手下的士卒。”明玉珍笑道。
“主公,那这样还是难以确保将官不压榨士卒啊?”陆凤就敢这样直接反问。
“那就允许屯卒、战卒在钱财一事上状告上官。”明玉珍想了想,“这事就在都督府下面设置一个专管军屯司法的经历。具体怎么办后面让明二将军他们议个章程。还有问题吗?”
“主公,还真有,那寻常士卒不识字怎么办?”陆凤略一思考提问道。
“好问题。那就办官学。这样,含有一营士卒的就叫屯卫,含有一个部士卒的就叫屯所或者千户所。一个屯所至少办官学一座,一个屯卫至少办官学两座。”
明玉珍想了想,继续将教师也规定下来。
“学校的教师至少四人,明法一人,明农一人,明算一人,明经一人。这些教师至少要是秀才出身,其薪俸从军屯的钱粮里出;一人年俸一百二十五石粮钞,八人就一千石粮钞。这些教师就不能再收学童的钱粮,军屯的子弟都可以免费入学。”
明震赞道:“义父的这个法子真好。”
陆凤笑笑:“那寻常百姓入学要交费吗?”
明震不能答。
明玉珍想了想,断然地说:“那自然是要交费的。不只要交,还要看办这一座官学的卫所的士卒中的多数是否同意。只要在农闲的出操的日子,三分之二的士卒同意方才允许。寻常百姓所交的钱粮官学取三分之一,军屯取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分与该卫所的士卒。”
明遐心道一部士卒有一千六百五十人,也就是反对的人不能超过五百五十人。在出操时,确实很容易就能完成义父说的投票的事情;只要把赞成的放一堆,反对的放一堆就行,然后点个数。
只是这分的钱粮能有多少呢?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假如学费四石半每年,那每人才能分不到一合粮食。不过若是人数多,还是挺合算的。
“主公,这样不是违背有教无类的宗旨吗?”陆凤疑惑道。
“怎么违背了?又不是不允许寻常百姓入学。还有谁出资谁有权利,算得上是权责一致。”明玉珍侧头看陆凤还是略有疑惑,他想了想前后左右都是士卒,干脆把话讲透。
“本帅就是要让军屯有些许特权,他们既然承担了徭役和上战场搏命的事情,那在其他事情上就要弥补。即将开始的科举考试,每个军屯也不与所在府县抢名额,而是另外指定录取的名额。”
离得近的士卒听到了大元帅如此偏向他们这些当兵的也是心中感动,高兴得想要欢呼,可是也不得不遵守大元帅的军令而默默行军。
史天章半天不发言,一是在听,二是在强记。直到此时,他算是彻底听明白了明玉珍的规划,甚至懂了明玉珍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军屯。
在他的理解中,就是在百姓中树立起军屯就是好的认识,比如免费入学,田赋较低,科举优待等。这样军屯的士卒就会以当军户为荣,减少军户逃亡的可能性,这样元帅府就有兵有粮。
“主公,这科举录取与官吏任免,是不是战兵优于屯卒。”史天章决定检验一下自己的猜测。
明玉珍一听,赞赏道:“这是自然。屯卒的家属在科举与官吏任免、升迁时没有优待,只有战兵的家庭有。更具体点,只有战兵的直系家属有,兄弟姐妹都没有,父母和子女有。”
史天章默默点头,他认为明玉珍确实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他又问:“主公,军屯的士卒一样要交房产税吗?”
“还是应该要交的。这税钱毕竟还要跟地方的州府县进行分润的。不能免了。”明玉珍思考后才说。
明荒见无人提问,不太自信的问道:“义父,这田与地的产量不同,为何要交一样的田赋呢?”
明玉珍本来考虑了一下的,但是这一时又忘了,略带鼓励的说:
“你提的问题很好。那就让军屯分清田与地的区别,田交一石粮钞,地交半石稻粮钞。另外,刚刚想到,士卒出操,乃至出军屯十五里内自备粮食,远行则按天补粮食。还有吗?”
“主公,还有个最要紧的问题,如此算来一个军屯的粮食在不兴徭役的情况下,粮食是大量富裕的。多的粮食如何处理?”史天章提醒道。
“作战难免有伤亡,战兵受伤退役之后,仍然要领取半薪;战兵四十五岁之后,允许其子接替,然后领一成薪;战兵死后,有父母、妻和未成年的子女需要供养的,需要付全额薪俸,其子女成年后,愿意为战兵则优先补充,军额没有空余的,则先做亲兵。”
明玉珍将一时能想到的纷纷列举,然后汇总道:
“凡此种种,务必让战兵无后顾之忧,这些粮饷都从屯田收入里出,若有结余则每年由都督府存入将来要开办的银行,总之不归政务府。”
史天章心中盘算这个法子的最大风险就是打了打败仗并出现大量人员伤亡,那样的话既没有战争的收益,又要养着大量的战死士卒的家属,还要付出大量抚恤金。
不过,他也知趣的没有当着众人提出来。
他知道战场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真遇上了也只能勉励支持,争取下一场赢回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