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文学正典的科幻

文/施战军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


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我也要借此机会代表《人民文学》杂志向用大智慧真功夫高水平出类拔萃了四十多年的期刊兄弟《科幻世界》深深致敬!

我们汇聚在这里,因为我们是热爱科幻的同道,我们都对生命处境怀着关切、对未来充满想象。早在1956年4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郑文光的《黑宝石》。这是一篇与陨石相关的优美的少儿科幻小说。1978年第8期,《人民文学》发表了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石破天惊的作品成为第一个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科幻小说,并改编成了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1980年和1981年《人民文学》分别发表了萧建亨的小说《沙络姆教授的迷误》《乔二患病记》,1981年第11期发表了叶永烈的小说《腐蚀》。十一年前,也就是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慈欣的四个短篇小说,其中《赡养上帝》在2013年秋天获得了《人民文学》第一届“柔石短篇小说奖”金奖(当时和刘慈欣一同获得金奖的是王蒙先生,给他们颁奖的评委会主席是十几天后成为诺奖得主的莫言)。这十年来,《人民文学》三次以“科幻文学辑”、《人民文学》多语种外文版多次以专题整本方式发表了王晋康、韩松、星河、吴岩、何夕、刘宇昆、宋明炜、陈楸帆、夏笳、飞氘、凌晨、刘洋、宝树、程婧波等二十余位科幻作家的作品,2019年第7期《人民文学》首次发表了科幻长篇小说——王晋康的《宇宙晶卵》,该作品获得了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由是可观,《人民文学》与科幻渊源极深。

2012年初夏,和《人民文学》英文版PATHLIGHT翻译总监艾瑞克一起商量主题,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科幻,这一期封面印着主题词THE FUTUER的英文版《路灯》的面世,已经成为中国科幻走出去的标示性事件,不久后又衍生了德、日、意、法、西等语种的科幻相关主题,其中落地德语区的《人工智能》主题译本在法兰克福书展获奖后,兰登海纳又出版了一部由刘慈欣和我作序的厚厚的《中国科幻小说》——非常巧合,“未来”这个主题,又与今天这场大会的关键词“未来”,产生了美妙的重叠。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点滴思考。

一,关于科幻之“核”。科幻首先必有科学之核,否则很难称之为“科学幻想”。非常重要的是,在拥有科学之核的同时,更应该有文化之核,最终通向生命之核。科学之核——文化之核——生命之核,在某种意义上,科幻文学以此对所有文学寻找“硬核”起到了赋能、引领的作用。

二,关于科幻之“魅”。它不仅是以科技为依凭的想象,更是对生命的探照。在科幻世界里,未来跟历史一样,并非只有失范失措,我们仍有能力参与塑造。我们看到关于生命及其处境的无数可能性;我们感知人类面对宇宙的浩瀚和时间的流转、面对新科技新难题带来的挑战,既有恐惧、疑虑,也有渴望、憧憬。那些如万物灵机、宇宙玄妙的情态和诗性,正是科幻的魅性所在——给生命以超能之力,给智能以正义之心,它让我们不再一味盘桓于此时一地,而是有深度、有向度、有态度地化合积淀,并自信、自主、自然地朝向未来勇毅前行。

三,关于科幻之“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前存在于科幻文学和科幻影像里的场景,果真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一幕幕,甚至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但科幻的价值功能岂止于“变现”,科幻的本质是关照未来机体与关心哲学本体、关涉历史整体的“三体”创作。优秀的科幻作家们,你们不仅是在幻想,而更是在思想;你们不单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而更是在表达人类命运的自我体认和生命之光所可能达到的射程。而一切超前的去处都来自深厚的来处,你们是令人尊敬的最具有历史心和现实感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因此,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在今天即将揭晓的这些“未来之选”里,会继续把握科技之高新、秉持人文之传创,以澎湃不息又有所敬畏的审美力量,提示我们,通古今之变,接近人间世走过而不察的未觉处境;鼓舞我们,究天人之际,延伸生命体必经而不明的未知梦境。

四,关于科幻之“属”。科幻文学,已经不再可能是类型文学,它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许多创作方法的集约者。它是人类文明的辉煌存续和待解问题不断结晶又无限生成的状态承载者、势能探求者和秩序追索者——它是我们所需要的审美共同体,是属于文学的真切立体的开新原创天团。它是时代光谱,它是心灵叠影,它是深情容器,它是精神担当。它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和未来更广大更长久的时空史诗中的文学正典。

在拥有文化思想、发出《全球文明倡议》的新时代中国,在美好的成都,让我们心连广宇、胸怀天下,交流互鉴、鼓劲加油,带着勇气、信心和爱,共同为文学的未来祝福。


(本文为作者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未来之选”发布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