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从明清宫案借历史智慧

明清宫案,有上百起。主要围绕三个主题——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清廉与贪婪,在权力、情爱、金钱上展开,或三者交织在一起。宫案有故事,故事生动;但也蕴道理,道理深刻。所以,我们应从明清宫案借历史智慧。

第一个宫案,永乐帝太子师的宫案。永乐皇帝的徐皇后,是明开国元勋、大将军徐达的女儿,生有三个儿子,每个相差两岁。这三个同胞兄弟,先争世子,又争太子,再争天子,演出骨肉相残的悲剧。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高煦、高燧都没有很好的下场。太子的两位老师——解缙和杨士奇因智慧高下而结局不同。

解缙(1369—1415),江西吉水人,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19岁就中进士,时天下才取95人,入选翰林院庶吉士。19岁的解缙才华横溢,勇敢直率。明太祖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喜爱,经常让他在身边。

朱元璋比解缙大41岁,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于是,率真的解缙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这封万言书,对朱元璋大到用人、治策等国务,小到皇帝读什么书,都批评一通,特别是严肃指出了朱元璋杀人过多等弊政。朱元璋看到奏疏,称赞解缙有才华,却对奏疏内容未置可否。

解缙非常正直单纯,对国事很关心,也做了思考,但是他少年得志,不懂人情世故,还不会审时度势,于是接着又上了一份《太平十策》。朱元璋这次根本就没搭理解缙。后来,朱元璋就找了个茬儿,把解缙调走,去做御史了。解缙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又继续秉笔直书,或为人申冤,或弹劾官员。后来,解缙的父亲觐见,朱元璋对他父亲说,大器晚成,如果你把儿子带回家,指导他好好学习进步,十年后,再来派大用也不晚。朱元璋就这样客气地把解缙赶回家了。说明他确实珍惜解缙这个人才。永乐时解缙得到重用,先主修《永乐大典》,又做太子老师。但解缙又出了岔子,被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阅看在押犯的名单,见到解缙名字,对锦衣卫头目纪纲说,解缙还在啊?——这话可有三种含义:拟再用,等一等,要他死。纪纲理解为后者,就在一个寒冬深夜,把解缙灌醉,埋在雪中,活活将其冻死。还抄了他的家,妻儿老小及宗族都发配到辽东。

解缙,一代才俊,悲剧谢幕,才47岁。最终是因福得祸。可叹解缙曾写下“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的名句,却没能在皇帝威权下有个善终。解缙,虽人很聪明,但缺少智慧。聪明很重要,智慧更重要。

杨士奇(1365—1444),名寓,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很小就失去父亲,随母改嫁罗家。家里非常贫寒,但他学习勤勉,很早就靠教书来养活自己。在建文初,被召入翰林,参与纂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帝即位,杨士奇改为编修,不久又进入内阁。永乐二年(1404年),被选中做了皇太子朱高炽的老师。杨士奇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连续做了43年内阁大臣,其中做了21年的内阁宰相,这在明史中他是唯一的人。

第二个,“五全皇后”的故事。在明清500多年的宫廷史上,作为一名宫中女子,从世子妃、太子妃、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太皇太后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洪熙帝的张皇后。她是朱元璋的孙媳妇、朱棣的儿媳妇、洪熙帝朱高炽的皇后、宣德帝朱瞻基的生母、英宗朱祁镇的祖母。我给她起个代称,叫作“五全皇后”。

当然皇后也不是铁打的。有人当了皇后却不会做,被免职并打入冷宫。如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18岁继位,在位23年,死时41岁。他幼年时期,皇父英宗亲征、被俘、被囚、复辟,大起大落,自己也经历了作为皇太子被立、被废、再被立的反复折腾。这种奇特的人生经历,使得成化皇帝演绎出不少奇特的故事,万贵妃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成化帝朱见深虚岁3岁时,皇父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他的奶奶孙太后,把他立为皇太子,并把他放在身边养育。孙太后有一位宫女,姓万(1430—1487),小名贞儿,山东诸城万家庄人。她4岁就被选进宫,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在孙太后宫里做宫女。她比朱见深大17岁,这时已经20岁了,悉心照料3岁的见深。朱见深小时候很难见到父亲和母亲,是奶奶孙太后和宫女万氏给予他温暖的呵护和耐心的教育,特别是万氏,既当她的奴仆,也扮演母亲和姐姐的角色,长大了又成了他的妃子。两人每天形影不离,万氏成为他的感情寄托。

朱见深15岁时,孙太后去世,他与万氏的亲密关系很快升温。但因出身和年龄的反差太大,皇父英宗和钱皇后绝不允许让万氏成为见深的正妻。皇父英宗亲自为他选了三位女子,分别是吴氏、王氏和柏氏。但是,没来得及册立,皇父就去世了,临终前遗命见深百日后完婚。

成化帝于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二十一日,册吴氏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吴皇后知书达理,雅好音律,自当主持六宫,母仪天下。但吴皇后很快就与万氏发生冲突,于是令太监用棍棒痛打万氏,打得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万氏哭着向皇帝诉说。八月二十二日,刚刚册立一个月的吴皇后,就被成化帝给废了。废后吴氏搬出坤宁宫,到西内别馆居住。两个月后,成化帝举行第二次大婚礼,册王氏为皇后。

四个月的时间里,皇帝两次举行大婚,这在紫禁城的历史上,是唯一的。新皇后王氏,聪明贤惠,很有智慧。王皇后一辈子受到成化帝宠幸不到十次,但她对丈夫恪尽妻道,毫无怨言。面对万贵妃的专宠,她处之坦然。其结果呢?史书说她“母仪两朝,寿过八十”,被誉为明史中“最尊且寿”的皇后。王皇后先后做了23年皇后、18皇太后、13年太皇太后,共计54年。王皇后居上不骄,居下不忌,心地善良,言行知礼,看得淡,想得开,心胸宽,气量大,这是王皇后幸福人生和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第三个,此心光明王阳明的宫案。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他,到5岁还不会说话。这位王守仁,后来在绍兴的阳明洞旁盖房子居住,所以被称为王阳明。王阳明9岁的时候,他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来做了弘治帝的老师。

王阳明入仕后,便受到大太监刘瑾的残害,人生蒙受大挫折,做礼部侍郎的父亲受他牵连,也被罢官回家,不久就故去了。

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逮捕御史戴铣等20多人。王阳明上疏营救,遭廷杖四十,被打得差点儿断了气,很久才苏醒。关在监狱半年之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

龙场,在今贵州省贵阳市的修文县。这里万山高耸,偏僻荒凉,多为苗民。善良的苗民见王阳明无处落脚,睡在草树之中,就帮他搬到一个山洞居住。洞口直上直下,山洞很低,也很窄小,没有家具铺盖,王阳明住在洞里,以草为被褥。这个山洞后来当地人起名叫“玩易窝”。过了些时日,又找到一个大些的洞穴,人在里面可以直起身来。就搬到这个大的洞穴居住,现在当地人们把它叫作“阳明洞”。这两个山洞,我都去考察过,而且都去过两次。

王阳明把中原儒家文明和教育带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教百姓盖房子、烧窑制砖,把房屋布置起来,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把带来的图书,整齐摆放,屋外还种上松、竹、芍药等。王阳明还带着驿卒放火烧荒,翻土耕种,得以温饱。

王阳明身处龙场驿这个偏僻艰苦而又安静优美的环境,很少交往,又没书读,只有苦思冥想。他夜以继日,回忆过去,琢磨学问,回顾好骑射、好侠义、好咬文嚼字、好神仙、好佛氏,以及为学、为官的种种体验,整天思考“格物”之说。这“格物”二字,出自《大学》,说,修养身心有一个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以“修身”为基础。

第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就是探索万物规律,要透过表面,用心思考,用心总结,探求规律。还要通过启发、教育、力行,唤起良知,使人性之良善,得到发扬,透出光明。

第二,知行合一,重笃行。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而是知行合一,重视行、坚持行。其中,更加强调“行”。

王阳明学说简称“阳明学”,丰富了中华儒学的宝库。他的弟子众多,世称姚江学派。有《王文成公全书》等著作传世。

第四个,万历梃击疑案。万历皇帝暨相关的疑案有梃击疑案、红丸疑案、移宫疑案,还有张居正疑案、冯保疑案、诏书疑案等。这6大疑案主要围绕权力、金钱、女色。我讲“梃击案”。此案牵扯六个人:万历帝、郑贵妃、皇太子,张差(打太子者)、庞保(小太监)、刘成(小太监)。事情发生后,大学士吴道南问孙承宗的意见。

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庞保、刘成而下,不可不问也;庞保、刘成而上,不可深问也。

这就是说:事情关系东宫太子,不可以不问;但又关系到郑贵妃,又不可深问;太监庞保、刘成以下,不能不问的;至于庞保、刘成以上的大太监,因在郑贵妃身边,是不可深问的。这样就把万历皇帝、皇太子、郑贵妃、大太监和小太监的关系分析得很清楚,因之处理起来,十分得当,圆满结局。这是智慧。

第五个宫案,学霸——商辂和文震孟的遭遇。明朝唯一连中三元的学霸——商辂。大家都知道,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就是在皇宫里的殿试。明朝276年,能够进入皇宫参加殿试的佼佼者,不多,也不算少。有明一代,殿试89科,也就是先后考出了89位状元。但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也就是把解(jiè,音界)元、会元、状元集于一身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商辂(lì,音路)。商辂(1414—1486),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他不仅学问超群、为人正直,而且丰姿瑰玮、仪表堂堂。因此,明英宗在殿试的时候,钦点商辂为状元,并让他做展书官,就是在皇帝经筵的时候,任陪侍的官员,商辂就在皇帝身边做文学侍从、以备顾问。但是,风光太短,好景不长。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替代英宗,改年号为景泰。英宗复辟后,未再用他。

文震孟(1574—1636),长洲(今苏州市)人,出身于名门之家。他的高祖文林,做温州知府,是位清官。文学家吴宽、书法家李应祯、画家沈周都是他的朋友。文林死后缺钱丧葬,吏民凑钱,帮助办理丧事,当时文林的儿子,也就是文震孟的曾祖文徵明,只有16岁,婉言谢绝。于是,官民修建“却金亭”,纪念他谢绝千金捐款这件事。文震孟就是生长在这样风骨清朗,饱润涵养,长于诗文,尤精书画的家庭氛围里。但他科场不顺,十次科考,九次挫败。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金殿钦点,高中状元,时年49岁。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得到回报。文震孟考中状元之后,授修撰,入翰林,任侍讲,就是给皇帝讲课。

当时魏忠贤专权,斥逐忠臣。文震孟气愤,上了一道《勤政讲学疏》,说,大小臣工都因循守旧,粉饰太平,官员上朝,就像演戏的傀儡登场,这将使祖宗天下逐渐被消减。魏忠贤乘天启帝看戏的时候,指着奏疏中“傀儡登场”四个字,诬陷说文震孟把皇帝比成傀儡,不杀无以示天下。天启皇帝点头。于是传旨,廷杖文震孟八十。首辅叶向高、次辅韩爌力争,言官也上章疏救,为他求情。于是,文震孟被降级外调,又被斥为民。文震孟敢讲真话,时称“真讲官”。崇祯元年(1628年),惩治阉党,起用正人,召文震孟入朝,还是做侍读,给皇帝讲课。文震孟态度严正,不畏邪恶,敢于耿直规劝,营救大臣。崇祯皇帝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结果他做大学士仅三个月,就遭小人暗算,被免官回乡。不久死去,年63岁。

此外,清初有八案:囚弟案、杀子案、代善案、阿巴亥殉葬案、皇太极继位案、皇太极死因案、阿敏案、莽古尔泰案。清入关前,有两位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前者在位11年,后者在位17年,共28年。如从努尔哈赤起兵算起,到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则共60年。清顺治有八案:大庄妃和多尔衮私情疑案、顺治继位疑案、范文程疑案、孝庄下嫁疑案、顺治董鄂妃疑案、顺治出家疑案、朱三太子疑案、吴三桂真假降清疑案等。雍正有八案:夺嫡疑案、康熙遗诏疑案、逼母自杀疑案、杀弟疑案、迁养心殿疑案、选清西陵疑案、被吕四娘暗杀疑案、铅丹中毒死疑案,等等。

明清之际的60年,宫廷中明朝主要是三个人:万历皇帝、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清朝主要是天命大汗和崇德皇帝、多尔衮。这60年,是天昏地暗的60年、历史巨变的60年。这个内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关外,女真——满洲要称王、称帝,要夺取皇权;

其二,关内,中原农民称王、称帝,也要夺取皇权;

其三,朝廷,党争(东林党、阉党等),也要控制皇帝,执掌皇权。

此外,西方大国崛起,开始大航海时代。

中国为了国家重新统一,花了整整一百年。就是说,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乱起,到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重新统一台湾,整一百年。这一百年,国力大部分消耗在战火之中。为了巩固这种统治,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又大约花了一百年,实现了国家空前强大和统一。其标志是,除中原地区重新统一外,满、蒙、疆、藏、台,完全处于中央政权统辖之下,成为当时世界上地域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昌盛、社会最安定的国家。

但是,事物有阳,必定有阴。这里我补充一点。中华文明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组成。明清两代在重视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文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首先从海洋崛起,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都是如此,东方国家日本也是岛国。海洋文化是西方大国崛起的长项,却是中华文明的短板。以短对长,吃了大亏。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甲午海战、八国联军等,都是从海上打来,中国吃了大亏。这是重要的历史鉴诫。

综合,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中学习经验,巧借智慧。

(本文系2019年11月2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讲座稿)